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
同事曉曉很犯愁,自己兒子瘦瘦小小、性格比較溫順,他不招惹别人,但是平日裡在幼兒園裡總是被别的小朋友欺負,當作“軟柿子”來捏。
有一次放學後,她帶着孩子在操場上玩蕩秋千,所有的小朋友都自覺排隊輪流玩,快輪到她兒子時,他前面那個一個長得壯實的小同學一直坐在秋千上不下來。
後面排隊的小朋友都紛紛指責:“怎麼還在玩啊,該下來了。”隻有她兒子一直耐心地等着,一聲不吭。
她實在看不過去,就對那個玩秋千的小朋友說:“你不能總是一直玩啊,大家是輪流玩的。”
那個小孩悻悻地從秋千上下來,朝她吐了個舌頭,還對她兒子說了句:“給你玩吧,小氣包。”
這是她親眼見到的。平時她和兒子談心,得知他在幼兒園被欺負,班級裡總有幾個“霸道”的小孩,不是搶他正在玩的玩具,或者就是趁老師不注意,推搡他,有時候還起哄給他起外号。
她每次都教孩子,下次被人欺負,你也“打回去”、“罵回去”,知道嗎?
她兒子點點頭答應,但是下次依然如此。其實,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教他“忍”或者“打回去”沒用,家長要教會孩子三件事,讓孩子自身變得強大、不被欺負。
第一件事:教會孩子正确認識到“這不是我的錯”很多小孩子被欺負後,會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老師通常會在了解情況後“各打五十大闆”,都批評一通。
這時候如果孩子回家告訴家長,家長不和孩子站在統一戰線,本着一幅“反求諸己”的态度,讓孩子反思:“為什麼挨打的人是你?”、“别在意,做好自己。”諸如此類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關閉掉心門,下次再遇到類似事情,不會再向父母傾訴。
孩子被欺負不是孩子的錯,教他忍讓或者打回去,都是簡單粗暴的對待方式。
伊能靜曾經發文:“請你一定要成為孩子内心可以依靠的父母,當孩子被欺負霸淩傷害時願意跟你傾訴,你才不會養出一個因為壓抑而傷害他人的孩子。”
第二件事:幫助孩子建立“反霸淩”意識幼兒園也是個小社會,裡面也充滿着“人情世故”。
較弱的孩子容易被欺負,如果不敢吭聲或者還手,更會助長“小霸王”們的氣焰。
小孩子們間的都是“塑料”友誼,一會打鬧一會和好的。哪些是無心之舉,哪些是“惡意為之”,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家長要提前幫助孩子辨識。
幼兒園裡有兩種“霸淩”,一種是顯性的霸淩如身體暴力、語言暴力,另外一種是隐形霸淩不易察覺,如嘲笑、譏諷、被孤立等社交霸淩,長此以往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和傷害,嚴重的會造成孩子膽小、自閉、沉默寡言甚至輕生的念頭。
其實,被人“欺負”不止是“被打”這麼簡單,要教會孩子知道:被孤立、被言語辱罵、被冤枉、被排擠、被起外号、被恐吓等等,其實都屬于“惡意傷害”的範圍,需要及時告知老師或者家長,找外援協助。
家長要及時給孩子灌輸“反霸淩”意識,提前預防,讓孩子能夠辨别霸淩、遠離霸淩。
第三件事:教會孩子面對霸淩勇敢說“不”我有一位從事幼教十餘年的朋友曾說過:“被欺負的孩子在幼兒園遭受欺負、排擠,會給孩子帶來陰影,過得艱難。”
教育專家劉鵬老師說:被欺淩的小孩或多或少在性格上有缺陷,比較懦弱,所以不敢反抗,也不敢主動求助。
那麼,怎麼做可以培養孩子“不好惹”得氣質,勇敢說不,從語言和行動上威懾那些“小霸王”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借助優秀的專業繪本力量,還原生活中可能處處存在的霸淩場景,用孩子們聽得懂、能夠理解的簡單語言,模拟演練、教會孩子如何應對反擊。
她推薦了這套《兒童反霸淩自我保護教育繪本》,由資深幼教專家編寫、育兒心理機構推薦。編者熟知兒童心理認知,真實發生的小故事有代入感,引導孩子認識霸淩、遠離霸淩。
大寶性格活潑開朗,走到哪裡都是“孩子王”,很少受到欺負,就得益于我們從小給他讀這類繪本,讓他建立正确認知,能夠更好保護自己。
寫在後面孩子遭受這些欺淩,大多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心理情緒變化,及時引導,建立孩子自信。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來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愈童年。
孩子從2歲起,家長就有意識主動培養孩子反霸淩能力,讓孩子遠離欺負和惡意傷害。别讓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傷害,長大後用一生來治愈童年。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現實殘酷的生活中變得“無堅不摧”。增強孩子自信和勇氣,而這套繪本可以成為孩子最好的“铠甲”,可以讓他們輕松走向人生的戰場。
幼兒園開學季,你給孩子備下這樣一套“铠甲”了嗎?
今日話題:你認為怎麼培養孩子“不好惹”氣質,讓孩子在幼兒園免遭欺負?歡迎留言互動交流。
豆芽媽媽,一位職場二胎寶媽,上海大學在讀MBA,心理咨詢師,專注兒童心理與成長。
喜歡我的内容,關注我,持續和您分享、交流家庭教育類幹貨知識和育兒故事。
育兒路上,一起走、不孤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