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會發覺生活中總會有某一段時間過得很糟糕,焦慮、抑郁情緒籠罩心頭,不順心地工作、敵對的同事、不懂體恤的愛人、搗蛋的孩子,感覺仿佛沒有一件事可以順利進行,每天圍繞在頭腦中的都是繁雜的、毫無頭緒的事情,這個時候要注意,可能此刻你正處于心理疲憊期。
當我們身處于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這些雜亂真的是來自于外界嗎?還是其實隻是自己的内心亂了。
心理學家李宏夫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小故事:
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日本明治時代的禅師南隐問禅,南隐隻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後又繼續注入。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終于他忍不住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南隐答道,“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禅?”
這個道理對于我們也是如此,當我們的内心處于焦慮、恐懼、抑郁等狀态時,圍繞我們自身的所有事情自然都會被蒙上灰色的霧霭,讓我們看不到光亮。
而這樣的結果會導緻我們陷入新一輪的自我批評,“怎麼隻有我這麼倒黴?”“我處理不好一切事情,我是一個失敗者。”或者“我将永遠處在這種痛苦與失望中。”
那麼,當我們身處于低能量的時候,我們需要如何做才可以扭轉局面呢?在《你就是自己的心理醫生》書中講到三個方面:
一、客觀地正視自己的能力
我們很容易陷入自視甚高或者自卑自憐的兩極中,但是這兩種狀态都并非是客觀的認知,我們需要承認每個人都擁有優點和缺點,這就是我們的“特點”,是我們與衆不同的地方,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就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世界時多了一份從容與淡定。
二、溫和地鼓勵自己
也許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容易被那個“挑剔”的自己打敗,我們會第一時間自責:
“我太失敗了”、“我無能為力”、“我又讓大家失望了”、“我不值得被關愛”,因為這是從我們小時候外界對我們的反饋中感受到的,當我們曾經被過度地“貶低”、“指責”或“離棄”後,我們更應該溫和地擁抱自己、鼓勵自己。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本就有自身的價值,值得其他人的尊重與關心。也許我們暫且沒有找到某件事情的正确處理方法,但僅限于這件事情,而并非是我們的整體能力出現了問題,也許對自己失望的從來都不是其他人,而隻是我們自己。
偉大如愛迪生,當他在發明燈泡失敗了上千次後,助手對他說:“放棄吧,你已經失敗一千次了”。而愛迪生卻說:“我沒有失敗,到目前為止我知道了有一千種材料不能做燈絲。”
《情緒自救》書中講過這樣一段話:從始至終,也許隻有我們自己在否定自己,并且也隻有我們自己才可以否定自己。溫和地鼓勵自己,讓我們重新感受到溫暖與力量。
三、為自己而活
“為自己而活”不是讓我們成為自私的人,而是遵從内心所想,讓我們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活出我們期待的模樣,我們不需要每天做着不喜歡的工作,隻為了他人口中的“穩定”;不需要忙于相親,急着在這個“應該”的年紀把自己嫁出去;不需要事事争奪第一。
為了向某某人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疲憊的内心也許提醒着自己,那顆想要追求夢想的心正在蠢蠢欲動、那個期待着美好愛情的自己還想為幸福多等候一些時間、那個拼命向前奔跑的自己也想停下來哪怕隻是短暫的停息,試着邁出第一步,試着忽略他人的眼光,我們要的沒有很多,隻是“為自己而活”。
有一則我很喜歡的佛教故事分享給大家: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着大雨。他們二人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着綢布衣裳和絲質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後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後又繼續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後終于按捺不住,向坦山發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什麼要那樣做?”
“什麼?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着嗎?”
在《你就是自己的心理醫生》書中的結尾講到: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究竟我們心中放不下的是什麼呢?現在是時候放下這些執念,輕松前行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