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天氣又熱又濕,是一年中最難熬的一段時間。濕熱的氣候,也影響了人們的胃口和精神,胃口不好了,渾身粘乎乎的,不清爽。
三伏天的養生話題,自然離不了“祛濕”,而談到“祛濕”,又幾乎少不了薏仁。
但“濕氣”可不是省油的燈,想把它趕走可不容易,光靠薏仁是不夠的,給薏仁添加3個“幫手”,暑熱、濕氣繞道走,太适合三伏天喝了。
l 雙豆薏仁粥
材料:綠豆、赤小豆、薏仁各一把,陳皮1小塊。冰糖少許。
做法:将綠豆、赤小豆、薏仁洗淨,放入電飯煲中,再放入一小塊陳皮,加适量水,選擇“煮飯”鍵即可。煮好後,加入少許冰糖調味。
是不是很簡單?材料簡單,做法也簡單。
我通常是晚上睡前,将這些材料洗好,放到電飯煲中,預約好時間,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就能喝到雙豆薏仁粥了。
如果覺得豆粥口感粗糙,或脾胃較弱,對粗糧消化不好,可以換一種做法。
把材料洗淨後,放到豆漿機或破壁機中,按水位線加水,選擇“豆漿”鍵即可。豆漿打好後,再加點冰糖調味。打成豆漿,口感非常細膩柔滑,消化起來不成問題。
廣西的氣候常年都比較濕熱,所以,雙豆薏仁粥我會經常喝,有時煮粥,有時打豆漿。
雙豆薏仁粥雖然簡單,但也有些需要注意的細節。
l 薏仁要不要炒?
薏仁性涼,所以,很多人都擔心吃薏仁會太涼。其實,薏仁雖是涼性食物,但性質是比較平和的,李時珍說它,“性緩,宜多服久服”。日常飲食,一般也就吃十幾二十克的薏仁,是不至于使身體受寒的。
也有人說,薏仁不炒過,就沒有祛濕的作用。這樣的說法更沒有依據,在《本草綱目》、《食療本草》、《随息居飲食譜》等著名的典籍中,并沒有強調薏仁必須炒制,都是直接煮粥、煮飯食,或煎湯喝。
對于脾胃虛寒的人來說,先将薏仁炒過後再吃會更好。
炒薏仁的方法也有講究,《本草綱目》記載的方法是:“每一兩,以糯米一兩同炒熟,去糯米用。”
所以,薏仁炒不炒,都不影響它的祛濕作用。一般人不需要炒,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先炒過後再用。
l 赤小豆和紅小豆的區别
普通紅小豆形狀近似球形,顔色較鮮豔,口感更細膩,容易出沙,是制作紅豆沙的好食材。
赤小豆形狀似腰形,瘦長,顔色較暗,口感更粗糙,出沙相對少,但效果比普通紅小豆好。入藥用時,隻能選擇赤小豆,作為食物,兩者皆可。
l 廣陳皮好還是川陳皮好?
煮雙豆薏仁粥時,加入一小塊陳皮,可以理氣化痰,祛濕的效果更好。廣西、廣東人常用陳皮來煲湯、泡茶,就是因為兩廣的氣候潮濕,“祛濕”這個話題,幾乎要貫穿一年四季。廣西、廣東的柑、橘樹非常多,這算是自然界提供給兩廣人的應對濕氣的禮物吧。
陳皮的材料,可用柑皮,也可用橘皮。柑皮、橘皮作用相似,都能理氣化痰,但性質相反,柑皮性涼,橘皮性溫。
最有名的廣東新會陳皮,屬于柑皮,因為嶺南地區濕熱,除了要祛濕,也要清熱,性涼的柑皮顯然更适合。
和新會陳皮齊名的四川紅橘陳皮,屬于橘皮,四川屬盆地,濕氣也很重,但更偏于寒濕,所以,四川人愛吃麻辣火鍋,用辣椒、花椒來清除寒濕。所以,在四川,理氣化痰,用性溫的橘皮更适合。
這正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麼,我們該用什麼陳皮呢?不按地域分,隻按體質分,體寒選川陳皮,體熱選廣陳皮即可。如果體質沒有明顯偏性,建議選川陳皮,因為綠豆、赤小豆、薏仁性質都偏涼,用性溫的川陳皮來中和一下,豈不更好。
l 陳皮越陳越好?
陳皮,之所以稱為“陳”皮,是因為要陳放後再用。陳皮之所以要經過陳放,是因為新皮氣味刺激,性質較烈。經過陳放後,氣味逐漸緩和,性質變得更平和,滋補的效果更好。
但并非越陳越好,年頭短的陳皮,理氣的效果更強,陳年的陳皮,補脾的效果更好。确切地說,陳皮越新,理氣的效果越好;陳皮越陳,滋補效果越好。
選用什麼年份的陳皮,應根據自己的體質需要來選擇,不用一味追求年份。即使是滋補用的陳皮,選擇3年或5年的足矣。
l 結語
最好的養生方法在廚房。三伏天的天氣,上蒸下煮,既要祛濕,又要解暑。薏仁祛濕是大家常用的方法,如果再加上綠豆、赤小豆和陳皮,暑熱、濕氣都繞道走,三伏天喝了,渾身清涼又舒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