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是否身材高大

孔子是否身材高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4 10:58:00

親近孔子的時刻又到了。9月26日至28日,2022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将在曲阜舉辦。

你知道孔子的誕生地尼山,有着怎麼樣的故事嗎?快來看看吧。

孔子是否身材高大(孔子一出生就被扔進荒山)1

孔子誕生的神話傳說

從曲阜市區往東南方向行駛 30公裡,我們見到了隐于郁郁萬木之中的尼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尼山海拔不高,隻有344米,但五峰連峙,風景秀美。由于離市區較遠,遊客并不多。

尼山原名尼丘山。《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母顔氏“ 禱于尼丘得孔子”,因為孔子生于尼丘山,家中兄弟二人,排行第二,所以其父為其取名為孔丘,字仲尼,後人為避諱孔子名中的丘字,簡稱為尼山。關于孔子誕生的故事,則都與尼山上的“夫子洞”有關。

據史書記載,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纥,是魯國的武士,因統領魯國軍隊打敗齊國而立下戰功,被封為魯國的地方官員,統管尼山一帶軍政事務。叔梁纥的原配夫人是魯國貴族施氏,她生下了9 個女兒而沒有一個男孩。為了延續祖業,叔梁纥又娶了一個妻子,終于生了一男孩,取名孟皮,字伯尼。但孟皮腳部有先天殘疾,不能繼承他的封位。自歎命運不濟的叔梁纥雖已年逾六十,還是來到尼山東側的顔母莊村向顔家求婚。當時顔家有三個女兒,大女兒、二女兒都搖頭拒絕,而年芳隻有16 歲的三女兒顔征在卻欣然同意,嫁給了叔梁纥。

顔征在與叔梁纥結合遲遲未有身孕。望子心切的叔梁纥與顔征在一起天天去尼丘山前祈禱,企望山神保佑早生貴子。傳說有一次,孔子的母親顔征在祈禱後回家的途中臨産,曠野中找不到人家,隻好跑到山洞内生下孔子,于是這個山洞就被後人稱為“夫子洞”。

而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是“鳳生、虎養、鷹打扇”的美麗傳說。據說孔子雖然是個男孩,可是長相奇醜,頂如反盂,中低周高,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齒、雙眼露眸、雙耳露輪。叔梁纥看到孔子這副模樣,連聲歎息,直嫌孩子太醜陋,便把孔子扔到了野外。但孩子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難以割舍親情的顔征在到尼山尋找兒子,幾經周折終于在一個山洞裡找到了孔子。而此時一隻母虎正在為孔子喂奶,一隻老鷹在洞口張開翅膀,為孔子扇風納涼。當年母虎喂養孔子的這座山洞,便是“夫子洞”。第二種傳說并不可信。大概是漢代的谶緯學者們為表現孔子非同常人,異人自有異相,而編撰的一個神話。

孔子是否身材高大(孔子一出生就被扔進荒山)2

尼山孔廟的曆史沿革

提到祭孔,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每年秋季逢孔子誕辰在曲阜孔廟舉行的祭孔儀式,但其實,祭孔儀式分為春秋兩季,春季祭孔則于清明節在孔子誕生地尼山祭祀,尼山孔廟由來已久。

管傑介紹說,尼山有廟始于北魏,原為奉祀孔子的父親叔梁纥,初名叔梁纥廟。唐《 括地志》載:“叔梁纥廟亦名尼丘山祠,在兖州泗水縣五十裡尼丘山東址。”《曲阜縣志》記載:“周顯德中,魯守趙侯以尼山為孔子發祥地,始創廟祀。”但廟的規模,已不可考。

随着孔子儒家思想的廣為傳播,影響日益深遠,孔子也逐漸得到曆代朝廷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敬重。雖然朝廷幾經更疊變換,曆經無數兵災戰亂,尼山孔廟也曾經有過興衰起伏,可是曆代當權朝廷官吏都始終對尼山孔廟的興建和保護情有獨鐘,不斷擴建完善。

至清道光年間(1846年-1849年),形成殿、堂、門、亭等建築27座81間,分東、中、西三區。中區為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場所,室内中置神龛供孔子塑像,東西兩側供奉顔回、曾參、子思、孟子的塑像,外罩神龛。大成殿左右兩側為東西庑,供奉十二哲及七十二賢。大成殿後為寝殿,殿内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殿兩側配房分别供奉孔氏二世主伯魚及三世主子思。東區有講堂、土地祠,講堂隻供祭祀前習禮和祀後宴飲所用,并不從事講學活動。西區有供奉叔梁纥的啟聖王殿、供奉顔征在的啟聖王寝殿和供奉尼山神的毓聖侯祠。廟後為尼山書院。整個建築占地 1.6 公頃,古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幾經修護後,保存至今。

孔子是否身材高大(孔子一出生就被扔進荒山)3

千年書院煥生機

尼山書院為曲阜四大書院之首。宋代初年,統治者忙于征伐,對興學設教并不十分投入,于是民間出現了私人講學的書院。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時任蘇州知州的範仲淹将州學和孔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廟學合一”的體制。受其影響,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對尼山孔廟進行擴建。據元人虞集《尼山創建書院之記》中載:“故宋慶曆癸未,孔子四十六襲封孫文宣公孔宗願作新宮廟,有殿,有寝,有講堂,有學舍,有祭田”,使當時的尼山孔廟基本具備了祭祀和教育的雙重功能。

元初,書院列入了全國官辦系統,元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中書左丞王懋德奏請在尼山創建書院,并保舉彭璠 為山長,創建尼山書院。此時的尼山孔廟對外稱為尼山書院,完全具備了祭祀和教育兩種功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廟學合一”。山長的主要職責是祭祀、教學等行政管理工作。元朝末年,尼山書院敗落,至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缙發起重修,弘治七年(公元1494 年)六十一代衍聖公孔弘緒、四氏學學錄孔公璜又再次修建。如今保存的建築則為清道光年間所建。

也許是得了聖人的靈氣,書院前的1530 株桧柏郁郁蔥蔥,樹幹直,樹冠不大,形似毛筆,被人們稱為“文柏”、“筆柏”。管傑解釋說,古柏之所以形如毛筆,是由于尼山石多土少,低矮的樹枝過去又被村民砍削當柴燒,故而得名。

美麗而滄桑的顔母山

夫子洞對面的一座小山叫顔母山,顔母山下有一口不同尋常的井叫“扳倒井”。傳說顔征在找到遺棄的孔子後喜出望外,抱着孩子急勿勿往顔母莊趕,抱着孩子的她又累又渴,在山坡下,遇見一口水井,便走上前去,伸手取水喝夠不着,身邊又沒有提水的井繩和水罐,她想,要是能把井扳倒就好了。于是伸手扳了一下井口,沒想到水井竟應聲斜倒,清澈的井水汩汩流出了井口。從此,這口水井就這樣傾斜着,源源不斷地流湧出清泠的井水。

管傑介紹說,此井早有記載:東漢建甯二年(公元169年),《史晨碑》就有“念孔渎、顔母井去市道遠,百姓酤買不能得美酒香肉,于昌平亭下立會市”的記載,魯相史晨還設置了顔母井舍的守吏。明清時期,每逢春秋,衍聖公就派族人祭井。

沿山路逶迤前行,來到鄒城市田黃鄉宋家山頭村,一塊刻有篆書“扳倒井”三字的石碑立在這個偏僻小村莊的一個小山坡下,石碑下有一口井,井台用石頭砌成,與一般的水井并無兩樣。管傑介紹說,“扳倒井”早期原為自然石縫滲出的水彙聚而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村民為得到更多的水而下挖,緻使水位下降,因此形成了現在的井。石碑則為當代書法家蘇士澍所刻。

聽說始建于北魏時期的顔母祠也在這個村,打聽着尋找過去,在一排排民居中找到了一座青瓦灰牆、飛檐鬥拱的古建築,一把鏽迹斑斑的鐵鎖把住了朽敗不堪的大門。由于東面圍牆上有一個大洞,鑽進小院,發現這裡雜草叢生,磚石橫陳,空空蕩蕩的正屋,牆壁已裸露磚石,四扇正門也隻剩下殘缺不全的兩扇,看來已經失修多年。在院子東側,有一座石碑橫卧在地上,碑額镌刻“ 大明” 二字,碑身正中上部刻有“阙裡孔氏報本之碑”,下部刻有“周故夫子外府顔府君祠”等字,右側刻“宣聖六十一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弘泰、 孔顔孟三氏子孫教授司學錄孔公璜同建” ,時間為“ 弘治六年歲在癸醜春二月有六日”,即公元1493年。

正在村頭曬太陽聊天的村民說,顔母祠是在過去被破壞的,之前有個老頭兒在此看守,但自從老人過世後,便沒人管理,牆上的大洞是小偷鑿開的。曆經數百年的古屋隻能獨守滄桑。

返程途中,路過顔母莊,詢問村民得知這是一個雜姓村子,早已沒有了顔姓村民。問及顔母莊的由來,村民們也隻知道這是孔子的姥姥家,看來顔母莊隻剩下了一個斑駁的記憶。

由顔母莊西行北折,繞過顔母山,在山體西部山溝有一畝左右的山坡,山石表面有斑斑紅點,每到秋季連草也會變成紅色。民間相傳,孔子母親在娘家時将要臨産,急忙往婆家趕,走至此處已經見紅,山石和野草經血染後就變成了紅色。這樣美麗的傳說在顔母山還有很多,這些傳說讓風光秀麗的顔母山更加令人神往。

據2010年6月30日《大衆日報》 作者:張明哲 陳巨慧 郭利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