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用智慧和汗水,綻放最美芳華。每一滴汗水的墜落,都是一次雙掌交擊的聲音。不負耕耘不負汗水,辛勤勞動終将有所收獲。鮮花因汗水而綻放,事業因奮鬥而勃興。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間會給予勞動收獲,願所有耕耘,都有收獲;願所有辛勞,均有回報。
五一勞動節,緻敬每一位偉大的勞動者!今天的日子裡,最适合誦讀那些最美的勞動詩詞。
1.最熱火的勞動-田夫抛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田夫抛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出自宋代楊萬裡的《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隻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雨中搶插稻秧。“田夫抛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分工明确、精細。拔秧活輕,小兒幹,接秧也輕,田婦幹;比較起來,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兒幹。“抛”、“接”、“拔”、“插”,四個動詞,準确具體。尤以“抛”字最妙,活畫出秧束雨中飛舞的情态。隻兩句,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躍然紙上。
三、四兩句進一步點明雨中搶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春雨密、急、大,從頭上流入脖頸并沾濕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藥味兒,暗示搶插稻苗無異一場緊張的戰鬥。
2.最聰明的勞動-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出自宋代楊萬裡的《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
詩人在詩中省略了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以及由此産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窦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兩個小孩子,他們坐在船上,沒有劃船,撐船用的竹竿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裡,沒下雨卻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疑窦的解開,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詩人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孩童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
兒童的行為雖稚氣可愛,從中透出的聰明伶俐卻贊賞有加。從中也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天真、可愛的孩子的喜愛之情。
3.最惬意的勞動-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出自魏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裡,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寫了詩人隐居之後躬耕勞動的情景。
此詩平淡中富于情趣,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隐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4.最繁忙的勞動-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出自宋代翁卷的《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這首詩以清新明快的筆調,出神入化地描寫了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旖旎風光,表達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前兩句寫自然景象。“綠”,寫樹木蔥郁,“白”,寫水光映天。詩人從視覺角度着眼,描繪出明麗動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僅以煙喻雨,寫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緻,而且以催耕的鳥聲,平添了無限的生機。後兩句寫農家的繁忙。“鄉村四月閑人少”一句,繪盡農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蠶桑”照應首句的“綠遍山原”,以“插田”照應首句的“白滿川”,一個“才”和一個“又”兩個虛字極富表現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見。
這首詩語言明快,格調輕松,形象鮮明,讀來朗朗上口,給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它把自然之美和勞動之美和諧地統一在畫面裡,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也使讀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勞動的樂趣。
5.最喜悅的勞動-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 一作:溪頭)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
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
全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令人悠然神往,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甯靜而悠然的夏夜,應該就是辛棄疾詞中這樣的吧!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由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聯想到即将到來的豐年景象,俨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争說豐年。先出“說”的内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辛棄疾的創造。
6.最悠然的勞動-采菊東籬,飲酒南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出自魏晉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此詩主要描摹詩人棄官歸隐田園後的悠然自得心态,體現出陶淵明決心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後回歸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體驗。
此詩以“心遠”綱領全篇,并分三層揭示“心遠”的内涵。首四句寫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脫世俗的虛靜忘世态。中四句寫靜觀周圍景物而沉浸自然韻緻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後兩句又深進一層,寫“心”在物我渾化中體驗到了難以言傳的生命真谛此詩意境從虛靜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層層推進,是陶淵明歸隐後适意自然人生哲學和返璞歸真詩歌風格最深邃、最充分的體現。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首詩就是陶淵明“以物觀物”所創造的“無我之境”的代表作。
7.最辛勤的勞動-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出自唐代崔道融的《田上》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這首詩寫一位農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勞耕作的情形。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緻連高處的田裡也存滿了一片白茫茫的水,為了搶種,農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來田裡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盡的時候,天還遠遠未亮呢。
表現手法上純用白描,立意新穎,語言通俗流暢,僅短短二十個字,就準确地描繪了農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農夫苦難生活的滿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現實性。
8.最哲思的勞動-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出自清代阮元的《吳興雜詩》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此詩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更蘊涵着深刻的哲學思想。
詩的末二句将這遍及千家萬戶的溪水分三類,即“深”處。“淺”處和“不深不淺”處,并且分别為它們做了科學的安排,即“深”處種“菱”,“淺”處種“稻”,“不深不淺”處種“荷花”。全詩之妙,即在這三種安排之上。這三種安排的共同特點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惟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長得茁壯喜人。反之,如果“一刀切”,不顧客觀實際,那将會産生災難性的的後果。
這二句語言簡潔,但哲學思想卻非常豐富。它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地講,就是從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争取實踐的成功和目标的實現。絕不能背離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形而上學地搞“一刀切”、絕對化。要在水深處種菱角,在水淺處種稻子,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上荷花。不管水深水淺,一律種菱角,或者一律種稻子、種荷花,都是錯誤的。對于人生來說,也是如此。
每一個人,各有各的抱負,各有各的處境,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環境,各有各的機遇。關鍵在于,從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找準自己的定位,争取事業的成功,實現人生的價值。水深處種菱角,不深不淺種荷花,再淺可以種稻,再淺沒有水還可以長草。隻要遵循這樣的哲學思想,每一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9.最慚愧的勞動詩: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箪食,童稚攜壺漿,
相随饷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觀刈麥》是詩人有感于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是一首著名諷谕詩。
這首詩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慚愧,内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産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10.最唯美的勞動詞-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出自宋代範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蛱蝶飛。(惟 通:唯)
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
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
最後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
11.最辛酸的勞動-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紅紗 一作:紅绡)
這首詩通過一個賣炭老人的身世、磨難、燒炭、賣炭以及炭車被搶的前後經過,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催人涕下的悲劇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形象地告訴了人們,從而使人們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當時階級對立的現實,激起人們強烈的愛憎感情。這是作者發多少議論也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
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細膩、逼真,使人們從人形象中受到強烈的感染。一是對人物外貌的刻畫,二是對内心世界的描寫。試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活活地勾畫出賣炭老人的辛苦、貧困、衰老、遭難的外貌,使人見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是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把老人瑟縮、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寫得多麼深刻、細膩。使人仿佛看到一個蜷縮在屋角凍得發顫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籌劃着自己可憐的生活。從而更加拽拉人們的心靈,使人感到殘酷的現實對老人是多麼不公平!
12.最溫馨的勞動-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亡 同:無)
此詞對農村清新秀麗 、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甯靜生活的喜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