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谥靖節,自号五柳先生,浔陽柴桑人,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生活在一個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的時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
1.描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前見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落英缤紛。
2.描寫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文中描寫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4.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的句子是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文中陸遊《遊山西村》中“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表明桃花源人與“見漁人”“乃大驚”的原因的句子是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7.表明桃花源與外界間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表明桃花有人甘願過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擾的句子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9.描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後别有洞天的總體感覺的句子是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10.描寫桃花源人精神風貌的句子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1.與陸遊的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豁然開朗。
12.描寫漁人初見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漁人甚異之。
13.表現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4.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有“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的語句,文中與此相似的句子是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15.介紹桃花源人來到桃花源原因的語句是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6.寫漁人辭行,村中人叮囑的句子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17.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的結果是遂迷,不複得路。
18.“無人問津”這一成語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後遂無問津者。
19.與“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0.與“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四、問答題。
1.《桃花源記》一文以時間為線索。以漁人進入桃花源先後為順序,從發現桃花源到訪問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到再訪桃源一線貫之,串連全文。
2.第一段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暗示将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鋪墊。
3 桃源人聽到漁人叙述外界的變化後,為什麼“皆歎惋”?
外界變化大,社會黑暗,戰亂頻繁,人民生活痛苦,長時間與世隔絕。
4.當漁人離開時,桃源人為什麼囑托“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想讓外人知道,打擾了他們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桃源人“不複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桃源人居住在與世隔絕的地方,過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願飽受戰亂之苦。
6.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的人“尋向所志”,卻“不複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讓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是不存在的。
7.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自然環境優美,民風純樸,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沒有階級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之苦。
8.文章最後寫到劉子骥去找桃花源,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劉子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事情真實可靠,這樣進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氣氛。
9.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理想的社會?
與黑暗現實對立,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是整個封建社會人民共同的理想。
10.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會?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主張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負,反映了人民的願望,表達了他對封建社會的評擊和批判。
11.文中第三段寫“桃源人”初見漁人,“乃大驚”有何用意?
寫出了桃源人見生人驚異,顯示桃花源與世隔絕久遠。
12.你學過本文之後,如何評價漁人?
有好奇心,背信棄義,追名逐利。
13.你認為武陵郡太守和劉子骥尋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樣嗎?
不一樣。太守是為了奪取桃花源,而劉子骥是為了欣賞和追求理想社會。
14.作者把虛構與現實結合起來,把桃花源寫的變幻莫測,忽隐忽現,試舉例說明,作者寫了哪些現實?有什麼作用?
文章開始交待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的身份,結尾寫劉子骥,使虛構的桃花源發生的一切事情變得好像是真實的。
15.依據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應具備哪些條件?
自然環境美好,社會生活甯靜,物産豐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過着美好甯靜、幸福的生活。
16.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能否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理想?
陶淵明的理想社會:環境優美,土地肥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民風淳樸,甯靜,自給自足。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17.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過學習本文,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作者是一個看不慣社會的黑暗,厭倦了官場的鬥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祿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