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鱯,即俗稱的西江魽
導報君語
魽魚不是鉗魚!
上個月,一個“魽”字突然在廣東人圈子裡火了,很多人才知道“鉗魚”原來應該寫成“魽(han,第一聲)魚”。
而“魽”之所以火是因為“西江魽被新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這就表明了廣東人以後不能再“肆意妄為”地把西江魽送上餐桌了。
那麼,我們以後是不是再也嘗不到它的味道了?
野生西江魽難以養殖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最新公告的2021年第3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顯示,斑鱯(俗稱西江魽)被正式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僅限野外種群),對斑鱯進行非法獵捕、殺害、收購、運輸、出售,一經發現,農業農村局将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對符合刑事追責的案件,一律移送司法機關。
正宗斑鱯
郁南餐飲人姚明表示,該市農業農村局已經在近日開展了大規模宣傳活動,向當地漁民派發了西江魽保護宣傳資料,并結合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了宣講。
他續稱,以後捕捉、運輸西江魽都屬于違法行為,撈到之後,一是放回西江,二是報農業農村局來處理,不能直接拿回家吃或者賣。如有違反,管理部門将依法按照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價值的倍數進行處罰,最高可處以其價值的20倍罰款。構成犯罪的,還将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肇慶市農業農村局漁業資源保護科表示,斑鱯又名西江魽,無鱗、體色灰白,如同包着一層膠質,劍鳍鋒利,因身上有芝麻狀斑點也得名芝麻魽,是極其珍貴的淡水魚,在西江雲浮、郁南、肇慶段時常能見到它的身影。
記者從珠江水産研究所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處了解到,在2000年前後,廣東廣西多家研究機構開展過斑鱯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并獲得一定的成功。但是,由于斑鱯受精成功率低,卵不容易成熟且擠卵量少,并且斑鱯對生長環境要求比較苛刻,因此目前斑鳠無法實現規模化的人工繁殖。
“山寨西江魽”越大條越好吃雖然西江魽已經被列入保護動物,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西江魽未被保護起來前,人們其實也很少能看見它們的身影。
那麼,以往餐桌上的“西江魽”,到底是什麼?
根據著名博物科普網“果殼”提供的資料以及記者考察,所謂的“西江魽”,其實是漁民對産于西江流域、某幾類身上帶芝麻斑點、長度外形“長得差不多”的魽魚的俗稱。
因此,科學上是沒有嚴格定義“西江魽”到底是什麼魚、甚至連“魽魚”都沒有定義。
不過,通過多年的科學考察,我們其實大緻可以知道的是,以往在餐桌上出現的“西江魽”共有兩種:
一是目前被列入二級保護動物的、我們暫且稱之為“正宗西江魽”的斑鱯,自上世紀90年代末由于産量下降嚴重,已經屬于“稀缺品”,一般被漁民稱為“野生西江魽”,價格從100元/500克到上千元/500克不等。
這就是山寨西江魽,即斑點叉尾鮰
另外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為“山寨西江魽”,它學術上的名字叫做斑點叉尾鮰。據了解,我們從20多年前開始,在餐桌上能看到的西江魽,絕大部分都是“山寨西江魽”斑點叉尾鮰,其在過往的西江魽市場上的占比高達95%,而且由于斑點叉尾鮰沾到“正宗西江魽”的光,經常被無理提價,但實際上它的批發價不超過6元/500克。
據了解,性成熟的斑點叉尾鮰,年齡為4齡以上,人工飼養條件好的少數3齡魚可達性成熟,體重可達1千克以上。在池塘養殖中常見體長超過53cm,體重超過1.5千克的個體。斑點叉尾鮰的商品名除了“西江魽”以外,還有溝鲶,以及大家熟悉的“鉗魚”(白鉗、花斑鉗等)。
由于斑點叉尾鮰可以人工飼養,所以目前在市場上出售的“山寨西江魽” 斑點叉尾鮰,依然屬于可以飼養、運輸、銷售、食用的魚類。
而說到口感上的區别,淡水魚行家趙國慶介紹,以500—1000克相同體重為例,斑鱯的肉質彈韌爽口,鮮味無比,而斑點叉尾鮰則肉質稍軟,鮮味不足。但在超過1000克體重的時候,斑點叉尾鮰由于成體更大,肉質不但鮮嫩,而且更結實和爽口彈牙。
因此,大家不必非要執着吃野生的斑鱯,其實斑點叉尾鮰也同樣美味。且說斑鱯已成保護動物,大家就有義務和責任保護它,絕不可再食用;反倒是斑點叉尾鮰,既然能提供相似的美味,大家不妨以此解饞。
圖文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融媒體記者馮睿峻
部分圖片來源 | 綜合網絡
編輯&排版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融媒體編輯 某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