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初中生應掌握幾種語言

初中生應掌握幾種語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3 10:53:09

初中生應掌握幾種語言(中學生必懂的幾種語言效果分析)1

對于語言表達,我們同學們應該懂得如何分析效果,體會語言之美。除了可以解決閱讀中的這類題目之外,對我們的寫作也不無益處。

請同學們關注以下的分析,懂得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在寫作當中也應該注意這一點。

1.修辭手法

運用修辭用法來增加表達效果是寫作的需要。修辭考查是重要考點,不僅語用題考查,文學類文本閱讀、古詩鑒賞也會涉及到。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複、設問、對偶、通感等。先要找準修辭手法,然後再結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辭手法的具體表達效果。

例1:

原句:他們匍匐又起來,跳起再蹲下;他們往左邊歪,他們往右邊歪;他們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攪得這一片天地山海轟鳴,煙塵蒸騰!

改句:他們起來再蹲下,左倒右外,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這一片天地山海呈現轟鳴、煙塵蒸騰的景象!

答案:

①原文以“他們”為陳述對象,突出舞蹈的男女,幾個“他們”連用構成排比,與舞蹈節奏相應,氣勢逐步升騰。(修辭)

②原文用三個“不停地”強化前面的動作,突出了舞蹈的氣勢。(副詞)

③原文用“直攪得”連接前面的動作與後面的情形,富有表現力。(動詞)(4分。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

例2:

原句:北京的雨會與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個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時北京下的雨會把槐花打落,滿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答案: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視覺的美感和氣味的愉悅感。

③原文運用了疊音詞“芬芬芳芳”,更有音韻美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

④“日子都流淌”,化抽象為具體,表述更為生動形象。

2.詞語分析

改句多會删去、壓縮一些修飾性的詞語,對原句的分析可以從這些省去的詞語入手,分析詞語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達效果。詞語有動詞、形容詞、關聯詞等。不同詞語,不同對待,不同分析。

例1:

原句:村舍茅亭之間,樵夫釣客的身影參差隐現,彌漫着蕭散淡泊的詩意。

改句:村舍茅亭之間的樵夫釣客的身影彌漫着蕭散淡泊的詩意。

答案:

①原文使用了三個短句,節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緻。改成長句後,就沒有這個效果了。

②原文使用“參差隐現”很好地表現出樵夫釣客的身影狀态和那種當地特有的朦胧感覺,且這裡的“參差隐現”是與“蕭散淡泊的詩意”緊密相連的,删掉“參差隐現”後就缺失了這層詩意。

例2:

原句:它的根紮在白色的鹽堿土上,枝卻那樣紅,葉卻那樣綠。

改句:它把根紮在白色的鹽堿土上,卻長出了紅色的枝條與綠色的葉子。

答案:

①“枝”“葉”兩個短句句式工整,節奏分明,讀起來朗朗上口;(句式1)

②三個分句,一長兩短,錯落有緻,句式靈活;(句式2)

③連用兩個“那樣”,突出沙棗的勃勃生機,富有抒情意味。(副詞)

例3:

原句:或許紫禁城的空間太過浩大,雨點是以慢動作降落的,似從天而降的傘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曠浩大的空間中,雨點慢慢地降落,從天而降。

答案:

①原文中“或許”是一種主觀感受,增添了可能性。

②原文中的“慢動作”凸顯了雨點降落的姿态,與空間的宏大有關。

③原文運用比喻,将雨點比喻成傘兵,生動形像。

例4:

原句:時光帶走了一切,隻有當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們才可能發現它所賦予的微妙而驚心動魄的情感。

改句:當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賦予的微妙而驚心動魄的情感被我們發現。

答案:

原文有“隻有……才”構成條件關系,強化了“當草木模糊成了影像”這個條件下産生的結果,去掉關聯詞語,就成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嚴密準确性。

3.長短句與整散句

倒裝句中的修飾成分單獨成句,就是化長為短。還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開來說,形成一個個小分句子,也是化長為短。短句的效果:①強調作用,突出感情表達;②句式活潑靈動,簡潔明快,節奏感較強,與原文語體風格一緻;③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富有音樂美感,讀來朗朗上口;④長短句結合,句式活潑,錯落有緻,具有節奏感;⑤用語形象,極富畫面感,表現力強。

句子中有些成分結構相同或相似,長短大體相同的一組句子叫整句,結構不整齊,長短不一,各式各樣的句子交錯運用的一組句子叫散句。整句的效果:形式整齊,音韻和諧,節奏協調,氣勢貫通,加強語勢、強調語義,表達豐富的感情。散句的效果:富于變化,錯落有緻,形式靈活,使用性廣。

例1:

原句:村舍茅亭之間,樵夫釣客的身影參差隐現,彌漫着蕭散淡泊的詩意。

改句:村舍茅亭之間的樵夫釣客的身影彌漫着蕭散淡泊的詩意。

答案:

①原文使用了三個短句,節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緻。改成長句後,就沒有這個效果了。

②原文使用“參差隐現”很好地表現出樵夫釣客的身影狀态和那種當地特有的朦胧感覺,且這裡的“參差隐現”是與“蕭散淡泊的詩意”緊密相連的,删掉“參差隐現”後就缺失了這層詩意。

例2:

原句:成片的稻葉吹着松軟風,護着青穗黃,帶着整片田野,這邊搖過來,那邊晃過去。

改句:成片的稻葉青穗黃,軟的風吹着稻葉,使整片田野搖來晃去。

答案:

①原句運用排比、拟人手法,突出夜晚水稻田的動人情緻,富有動感;(修辭)

②原句運用兩組整句,句式整齊,節奏明顯,抒情意味濃。(句式)

例3:

原句:城裡人走出家門,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漫步山間,徜徉林中,看輕風曼舞,賞柚花盛開。柚花從花開到花謝,花期雖不長,可它總能讓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個接一個,走在山間的小道上和柚樹林中。我們任輕風撫摸,看着眼前盛開的柚花,頓時就陶醉了。

答案:

①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齊,采用對偶修辭,更有氣勢;

②音韻上:原句音韻和諧,富有音樂美感,更朗朗上口;

③意境上:用語形象,極富畫面感,表現力強。

例4:

原句:那山是太奇絕了,但缺路,少礦,又不能種糧食。

改句:那缺路少礦又不能種莊稼的山是太奇絕了。

答案:

原句為短句,簡潔明快,節奏感較強。改寫後的句子為長句,在氣勢語氣上不如原句。

4.倒裝句

原句與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沒有多大變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結構上會有變化,多為倒裝句,起強調突出作用。這類題目的倒裝類型有兩種:

(1)将定語、狀語等修改成分獨立出來,單獨形成一個個小分句。

(2)在句意不變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語是可以變換的,這也是變換句式的一種方法技巧。在主語不同的情況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語(主體)為什麼更合适語境。

例1:

原句:艾草的植株有奇香,這香氣純正、濃烈、持久,能提神醒腦、祛病強身。

改句:艾草的植株有純正、濃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腦、祛病強身。

答案:

①原文将“奇香”的修飾語獨立開來,能起到強調作用,有助于突出“奇香”之“奇”;②“能提神醒腦、祛病強身”的是艾草的“香氣”而非“植株”,原文的表達更加準确。(每點2分)

例2:

原句:它(挂鐘)就是一個看不見形影的家長,嚴厲而又古闆。

改句:它就是一個看不見形影的嚴厲而又古闆的家長。

答案:

原句将“嚴厲而又古闆”獨立出來,單獨成句,起到了強調作用,突出了挂鐘的鐵面無私。

例3:

原句:尤其使你感覺到屋内的溫軟堪戀的,是屋外窗外面烏烏在叫嘯的西北風。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風,尤其使你感覺到屋内的溫軟堪戀。

答案:

從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裝,強調了冬天屋裡的溫暖讓作者無比眷戀。

5.特殊句式

這裡所說的特殊句,是指變陳述句為反問句、感歎句或排比句,改變平淡的表達,增強表達效果。反問句語氣較為強烈,表意較為肯定;感歎句表達感情更為強烈;排比句有氣勢,有力度,表達感情也比較強烈充分。

例1:

原句:為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畫冊,讓更多人看到她們,知道她們,一定!

改句:一定要為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畫冊,讓更多人看到她們,知道她們。

答案:

①原文運用倒裝,更能突出強調我想印畫冊讓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決心。

②原文“一定”單獨成句,且使用感歎句式,表達感情強烈,強化了作者對民間藝人和剪紙藝術的喜愛贊歎之情。

例2:

原句:你不漸漸感覺到了南方戲劇的秀而無骨嗎?不深深地懂得秦腔為什麼形成和存在而占卻時間、空間的位置嗎?

改句:人們漸漸感覺到了南方戲劇的秀而無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為什麼形成和存在而占卻時間、空間的位置。

答案:

①原文使用反問語氣,能夠增強語言氣勢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結論确定無疑。

②原文運用第二人稱,既與上文中的“你”相呼應,又能夠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

6.結構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個文段中,從前文、後文的銜接緊密度(承前啟後)來審查,原句内容表達更恰當,更合語境;可以根據句子的位置,斷定其内容表達更合文段結構安排。還可以從句子的内部結構順序的邏輯性角度思考。

例1:

原句:牆上的挂鐘,曾是我童年最愛看的一道風景。我對它有一種說不出的崇拜,因為它掌管着時間,我們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時間,我們得起床上學,得做課間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覺。它就是一個看不見形影的家長,嚴厲而又古闆。但有時候它又充滿溫情,比如除夕夜裡,它的每一聲腳步都給我們帶來快樂。

改句:它就是一個看不見形影的嚴厲而又古闆的家長。

答案:

原句結尾“嚴厲而又古闆”與下文的轉折“充滿溫情”銜接照應得更緊密。

例2:

原句:往小碟子裡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後在酸和辣的合奏裡,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

改句: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

答案:

①強調的重點不同:改句的重點落在“一掃而光”上,強調全部吃完;原句的重點落在又心滿,意足”上,強調吃過肉餅之後的滿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邏輯。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來結束文段,似乎話還沒說完;原句把“心滿意足”拆開放在句子最後,語氣舒緩,适合做段落的結尾。

③語體風格不同:改句表達比較普通;原句更口語化,活潑俏皮,和整個文段的文風更和諧。

例3:

原句:天很冷很冷,卻不帶一絲濕潤,浸入骨髓的冰涼仿佛要把身體的所有溫暖都抽去,隻留下如幹絮般散漫的冷一團一團地塞在胸肺間。

改句:身體的所有溫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涼抽去。

答案:

①原句“浸入骨髓的冰涼”作主語,與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應,陳述主體一緻,與下句“留下”搭配。

②原句用主動語态,更能突出強調“冰涼”的影響力。

7.語體(語言風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語體風格與原文相一緻,更合語境。從口頭語和書面語、長短句結合、句式靈活多變、語氣節奏等方面思考,與上下文體和諧一緻。

例1:

原句:屋檐水從瓦背上淌下來,嘩啦啦,嘩啦啦。

改句:屋檐水嘩啦啦地從瓦背上淌下來。

答案:

①強調的重點不同:改句的重點落在“淌下來”上,強調雨下得大;原句的重點落在“嘩啦啦”上,強調雨聲,更符合原文的邏輯。(内容)

②語體風格不同:改句平鋪直叙;原句連用兩個“嘩啦啦”描摹雨聲,口語化,通俗活潑,生動形象。(語言風格)

③情感不同:改句感情平淡,原句感情飽滿,凸顯了“我”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情感)

例2:

原句:生命的幸福原來不在于人的環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質,而在于人的心靈如何與生活對應。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決定的,貧困者有貧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權貴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裡,人人都有笑有淚;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與憂惱:這是人間世界真實的相貌。

改句:在生命和生活裡,人人都有笑與淚、幸福與煩憂。

答案:

語氣節奏不同:改句語氣平淡,節奏感不強;原句節奏鮮明,音調和諧,與文段風格一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