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冬至古人怎麼過

冬至古人怎麼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1:06:31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22個節氣,每到這一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同時,冬至的到來也标志着我國各地已經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在我國北部地區,曆來有“冬至逢壬數九”的說法,所謂的“數九”“交九”,就是民間百姓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

“數九”以九為單位,從冬至或冬至後的壬日開始,每逢九天便數一次九,直到數完九個九,共計81天。部分地區會在九九後再加一九,成十九之數,數至九十天,已然到了“沾衣不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春分節氣。

“數九”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但起源何時缺乏明确的曆史記載,南北朝時期,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這可能是最早關于“數九”的記載,表明“數九”自冬至當日開始。

至宋代後,“數九”亦有從冬至次日開始之說。宋代周密的《齊東野語》中記載:“古有數九九之語,蓋自至後起數至九九,則春已分矣。”明朝田汝成作《西湖遊覽志餘》稱:“ 杭人以冬夏二至後數九,以紀寒暑。”《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提到:“冬至量日影以占豐兇,次日算九九以占寒暖。”無論如何,從古至今,都将冬至作為隆冬來臨的信号。

實際上,有了暖氣、電熱毯、羽絨服、暖手寶等保暖黑科技,生活在今天的人們早已不懼嚴寒,不論是出門在外還是家裡窩着,人們的身上總能暖暖和和的。然而在古代,禦寒條件較為簡陋,人們的出行和娛樂受到極大的限制,為了排遣漫漫長冬的寂寞,古人根據“數九”創造出多種民俗文化活動,包括九九消寒歌和九九消寒圖等。

“九九消寒歌”生動地反映了“數九”中天氣的變化規律,應用廣泛,世代相傳,沿用至今。但由于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差異較大,各地的“九九消寒歌”也大相徑庭。如北方黃河流域的歌謠中,有着“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說法,而在浙江沿海地區,則傳唱的是“八九七十二,貓狗尋蔭地;九九八十一,飛爬一起出”,到了湖南一帶,“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鬥笠”,不同的氣象背後,是各地不同的物候變化規律。2017年,“九九消寒歌”入選小學語文課本,後被編排為手勢舞蹈,民間記憶得以繼續延續。

這些年,“九九消寒圖”也逐漸重回人們的視野。文字形式的“九九消寒圖”為一幅寫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雙鈎描紅書法字帖。字帖中的九個字為繁體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作圖者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便可以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這幅九九消寒書法圖即為完成,因此也被稱為“寫九”。

冬至古人怎麼過(冬至到了細看古人如何)1

圖為“九九消寒圖”文字樣式

繪畫形式的“九九消寒圖”通常被稱為“畫九”,也更顯詩情畫意。古人在冬至這天畫一枝開有九朵梅花的花枝,一朵對應一九,每朵梅花有九片花瓣,一片花瓣對應一天。明代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對“畫九”有詳細地描寫:“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古人用一筆一花将春挂滿枝頭,為漫長枯寂的冬季增添了不少情趣。

冬至古人怎麼過(冬至到了細看古人如何)2

圖為“九九消寒圖”梅花樣式

“數九”承載着中華兒女對“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的美好向往與期盼。看到這裡的你,難道不想畫上一幅九九消寒梅花圖,挂在家中,開啟你的“數九”春日倒數嘛?

(光明網實習記者 許晨)

來源: 光明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