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動手指,讓音樂伴你思緒飛揚吧!)
讀到韓非子的《五蠹》,我受益匪淺。
韓非子的思想中,我認為最有意義的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這種發展觀。
而《五蠹》中所說的“五蠹”指的是當時的學者(儒者)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遊俠)患禦者(依附權貴、逃避兵役的人)和工商之民,韓非子主張清除。
我印象較深的有四點。
第一,他從“有巢氏”“燧人氏”“鲧”“禹”為例,講出古代聖人的做法,不能用于當今之世,即“論世之事,因為備之”。這應該是他曆史發展觀的體現,古人之見解,越來越讓人欽佩了。
第二,他提出“争”是因為“人民衆而财貨寡”“事力勞而供養薄”引起的,我覺得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人們到底為什麼“争”,以我看來,大都是為了“利”吧。
第三,他認為古之人不争“王”,之所以“讓天下”是因為利益小,而今之人為“縣令”而争,是因為利益大,古之人缺水者節日以水相贈,患水者雇工堵渠,饑年幼弟不食、豐年遠客食肉。“故事因于世,而備适于事”。我很欣賞他這一段的議論,事實充分,論據合理,觀點明确,飽含哲學中的“個體與主體的關系”的觀點。
第四,講同樣的方法,用于不同的時代,效果差别很大,提出“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又以“子貢說齊”為例,指出“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這也應該用辯證法的眼光去看。有時候是“事在人為”,有時候又“人難為事”。
通過誦讀經典,從中我學到很多,特别是聖人們,無論觀點在現在看來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他們都能旁征博引,層層推理,從邏輯上來服人。他們善于觀察,博學多知,還能融會貫通,為己所用,真讓人佩服。
對于古代聖人,我是懷着特别崇拜的心情辯證的去看待他們的言論。他們的思想境界,我雖然望其項背,但倘佯其中,雖很多時候如竹籃打水,但至少在“打濕”籃子的過程中,心是平靜柔和的!
諸子百家中,你更欣賞哪家的思想 多選
0人 0%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0人 0%
道家(老子、莊子)
0人 0%
法家(韓非、商鞅、李斯)
0人 0%
墨家(墨子)
0人 0%
縱橫家(蘇秦、張儀)
0人 0%
其他 (惠施、鄧析、呂不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