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蘇轼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譯文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遠遠眺望,護城河隻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城内則是缤紛競放的春花。更遠處,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節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歎息不已,隻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采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注釋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憶江南”。
⑵超然台:築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護城河。⑷寒食:節令。舊時清明前一天(一說二天)為寒食節。
⑸咨嗟:歎息、慨歎。⑹故國:這裡指故鄉、故園。
⑺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節後另取榆柳之火稱“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鑒賞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甯七年)秋,蘇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台,并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公元1076年(熙甯九年)暮春,蘇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複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态度。詞的上片寫登台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态——“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試上”二句,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然後,以“煙雨暗千家”作結,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着千家萬戶。于是,滿城風光,盡收眼底。作者寫景,注意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作用,把春日裡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
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系緊密。“寒食後,酒醒卻咨嗟”,進一步将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後,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後”,一是說,寒食過後,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以上兩句,詞情蕩漾,曲折有緻,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适。
創作背景此詞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暮春。朱孝臧校注《東坡樂府》紀年錄:“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公元1074年(熙甯七年)秋,蘇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台,并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蘇轼《超然台記》謂:“移守膠西,處之期年。園之北,因城以為台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甯九年)暮春,蘇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詞。
作者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号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部分内容來自網頁,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僅用于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