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稱呼人的不同年齡階段?很多人對死這個字比較忌諱,但不管願不願意,同不同意,生老病死總是繞不開的話題,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古人如何稱呼人的不同年齡階段?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很多人對死這個字比較忌諱,但不管願不願意,同不同意,生老病死總是繞不開的話題。
那麼,作為中國人,到底有多少種死法呢?
古代,各個階層的人死了,有屬于各自階層的專用名詞。
我們都知道,皇帝或者皇後死了,叫崩,也叫駕崩,當然不是嫁出去或者架出去再槍斃,想槍斃跟是不是架出去沒什麼關系。隻是皇帝們作為天子,其各個方面都要和普通人區别開來。
既然皇帝有專用詞,那公卿大臣們也得有。所以到了諸侯王爺之類的叫薨(hong),具體這詞什麼時候來的,目前沒有統一的口徑。
到了士,也有屬于自己的叫法,卒。可能那時候還沒有發明象棋,或者是沒有規定小卒子隻能一步一步走,并且沒過河不能拐彎。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叫“不祿”,估計這意思就是國家不給喪葬費,死就死了,不能再領俸祿。
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庶人,死就叫死了。
記得水浒傳中說史進老爹死,有一句嗚呼哀哉,太公殁(mo)了。具體是薨或者殁,我記不太清了。如果是殁,肯定是不對的,因為殁在古代,專指的是未成年人早喪的名詞。現在的說法叫早夭或者夭折,用在史太公身上,明顯不合适,所以可能是我記錯了,施耐庵那麼大藝術家,不可能犯這麼簡單的錯誤。不過這個詞,用在倭國天皇那裡,倒是很貼切。
現在很多地方的普通人仙逝,挽聯上有永垂不朽。其實嚴格來說,永垂不朽指的是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值得永遠紀念的人,普通老百姓用這種詞,在過去肯定是不允許的。
我們河南豫東開封一帶,老人去世說“老了”,給親朋好友說誰誰“老了”,對方就知道是已經駕鶴西遊了。
比較文藝的,如下世,逝世,去世,早登極樂,撒手人寰等等。
到現代,調侃的那就更多了。
比如說挂了,嗝屁了,蹬腿,領盒飯等等。雖然說的不是那麼明白,但大家都懂。
具體到方言,我就搞不懂了,請各地的網友們補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