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典?經典是怎樣被定義的?在不同時代的人的内心,又是怎樣看待經典的?當下,在時代的變化與人們的變化之中,經典又會以怎樣的方式與之發生“關系”,達成“回應”。
在表面的音樂數據的“屠榜”和網絡的歡呼的背後,這也許是《聲生不息》需要面對的課題。
畢竟,在之後,它還有《聲生不息·寶島季》,它還要“持續發展”。
它必須獲得真正的動力,以驅使它的前進,同時達成它的重要目的:使經典歌曲“生生不息”。
你眼中的經典也是我眼中的經典嗎?
在網絡,關于《聲生不息》的讨論闆塊與跟帖中,時不時會有類似的留言映入眼簾:這裡面有好幾首歌沒聽過。
甚至有人說:歌單裡面一首歌都沒聽過。
經典是怎樣被定義出來的?誰對所謂的經典老歌擁有最終的“話語權”?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對于《聲生不息》節目組與普通觀衆之間來說,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節目組選出的經典歌曲,與普通觀衆心目中的經典歌曲并不能“無縫連接”。
當然,有“落差”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在于,産生這樣的“落差”的原因在哪裡?
是節目組選出的經典不夠“經典”嗎?
未必。
問題可能在,《聲生不息》節目最年長的一波受衆大約是70後,而70後在少年、青年時代所聽到的港樂大約在1985甚至1990年代後達成傳播。
更精準的說,港樂在内地的“風行”與“全盛”時期應該是1990年代。
但“聲生不息”節目,引入了太多的1980乃至1970年代的港樂。
這些港樂,也許并非不是經典,卻難以在觀衆中形成共鳴。
從商業與市場的觀點看,這些歌曲并沒有很大的市場前景,但對于《聲生不息》的“主題”而言,它又并非“離題之作”。
經典是否應該一成不變的傳承下去?作為一檔推經典港樂的音綜來說,經典的“變與不變”,如何“改編”成為其重要的課題之一。
圍繞改編的話題,不少網友曾發出過吐槽。
比如,劉惜君與單依純合作的劉德華的經典《來生緣》(粵語版《一起走過的日子》),就因編曲的改編而遭到不少網友的“口誅筆伐”。
當然,也有給改編點贊的例子,比如馬克賽樂隊改編的張國榮的老歌《夢裡藍天》,糅合了當下流行的蒸汽波、“寒潮”、CityPop音樂風格,讓這首經典歌曲在保持“内核”的同時“改頭換面”,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筆者看來,世上的絕大多數事物,要想與時代“共行”,形成“生生不息”的“場域”或“效果”,不順應時代而有所改變,大抵上是達不成其目的的。
經過時代的變遷,通過《聲生不息》節目,一些“老人”心目中的“竹蜻蜓”也許會因此而再度“飛舞”在内心的綠茵地上。
但經典港樂如果不加以改變,融入時代的印記,又能通過怎樣的方式吸引到年輕的一代人呢?
“生生不息”又如何可能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