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下山的故事”大家小時候都聽過吧,小猴子下山來先看到玉米,于是馬上摘了玉米抱在懷裡;當它看到桃子時,馬上丢了玉米去摘桃子;接着它又看到了西瓜,于是立刻扔了桃子去摘西瓜;抱着西瓜往前走,又看到前面一隻兔子,于是又丢下西瓜去追兔子,結果兔子沒抓着,兩手空空回家了。
猴子這一系列看似不斷優化的選擇,并沒有讓它得到更好的結果,反而落得一無所得的下場。這世界到底有沒有更好的決策呢?《決策好與壞》或許能給出答案。
《決策,好與壞》是由美國作家:克裡斯.布來克著,由趙婕翻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著作者曾任會計、某國際出版公司執行總裁、網絡公司創始人、某私人股權公司投資總監、某些小型企業的資金籌集人和私人投資者、講師等豐富多彩的職業生涯,他也是一位撲克牌遊戲的玩家。
《決策,好與壞》一書對我們決策背後複雜機理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調查研究,并運用心理學知識、概率知識、撲克牌遊戲技巧,幫助我們了解與學習,運氣和判斷在決策中的作用,我們應該怎樣在變化中做決策,決策時我們都有哪些偏見和錯誤,以及怎樣成為更好的決策者。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表達了一個道理:不要追求完美決策,有時候貪婪會讓你的成功變為消亡。
忍不住再和大家分享一下前幾天同事的經曆。同事的女兒三年級以前語文成績都非常好,但是四年級開始拿95分以上就很困難了,一是作文和閱讀理解會被減去幾分,這其實可以接受,但是基礎知識也經常因為掌握不牢而丢分。同事倒也不是一定要孩子拿到高分,隻是希望她會的知識不要随便丢分,閱讀和寫作能力也不要落後。
剛開始,同事以家長的身份不斷監督和督促孩子學習,但是四年級的孩子可能開始處于叛逆期,強加于她的學習任務她開始并不樂于接受。
有一天,同事忽然覺得“強扭的瓜不甜”,應該讓孩子自己來做決定。于是同事坐下來和她一起上網了解“艾賓浩斯遺忘規律”,然後用商量的口氣和孩子說:你知道“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嗎?遺忘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平時經常複習,不斷加強記憶,知識點就可以更加牢固的掌握。如果還是按照之前的學習方法,那以後肯定還會出現本來會的知識點答錯的現象,還是拿不到應得的成績哦。
沒想到,當時她女兒竟然說了一句:我還是試一試吧,媽媽我也不想丢分,我同桌說很煩媽媽給布置額外的作業,但是我可以自己給自己布置任務啊,以後媽媽監督我好嗎?
孩子能說出此話,同事真的感覺有點出乎意料,連我聽了都覺得非常感動。看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能總是以家長的身份高居,還是應該俯下身來和孩子心平氣和的交流。
而事實證明,從那天開始,孩子就開始有意識地複習了,語文成績也慢慢地提高。同事看到孩子嘗到了甜頭,開始嘗試引導孩子總結經驗,讓她自己确定下一步的任務,因為是她自己的決定,基本也都堅持完成了各項計劃。
之所以分享這個故事,是覺得,決策這件事其實就是在做選擇,在沒有威壓的情況下,孩子靠着本能和自己内心選擇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并良性循環。
這種行為和書中提到的“決策是一種藝術”不謀而合。
決策,就是在面對未知的局面時,及時止損和及時加注。
關于決策,作者在書中還分享了很多精彩的内容,感興趣的夥伴抓緊來細細品讀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