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南部綿延不絕的山區裡,藏着這樣一個神秘且“不安分”的小縣:
相傳,早年在這個縣城的菜市場裡,曾經流通着各個歐洲國家的貨币。德國馬克、法國法郎、意大利裡拉、比利時法郎、奧地利先令、荷蘭盾、芬蘭馬克、葡萄牙埃斯庫多、西班牙比塞塔……在這裡,鈔票的種類比蔬菜還多。直到1992年歐元被确立,縣裡菜市場内紛亂的外币才終于得以統一。
這段轶聞是否有誇大的嫌疑頗具争議。不過,在2016年,根據該縣統計局的數據,該縣的外彙存款已高達4億美元。除了外彙,該縣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在當年也首次超過10萬元,均列全國各縣之首。号稱“中國外彙第一縣”、“中國人均存款第一縣”。
2017年,該縣住房成交均價突破2萬元/平方米,縣城中心新建物業的房價更是高達4萬元/平方米。由此,這個縣又收獲了“中國房價第一縣”的名号。
2018年,該縣統計全縣戶籍人口共計55.6萬,其中,華僑約有33萬之多。留在縣裡的常住人口,或是已經衣錦還鄉的歸僑,或是随時有可能出國的準華僑。“家家有華僑,人人是僑眷”,是這個縣的第一标簽。
這個堪稱“全員出國”的“中國華僑第一縣”,就是浙江省麗水市下轄的青田縣。不過,對外介紹時,青田通常不會自稱“麗水青田”,也鮮稱“浙江青田”或是“中國青田”,而是“世界青田”。
疫情期間,青田縣城内的西班牙鬥牛士雕塑也戴上了口罩
青田的名字,來源于縣城北邊的青田山。而青田山的名字,又來自于這座山下的一片青色的田。
每個初識青田的人總會忍不住發問: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南方山區小縣,它既不像廣東潮汕和福建閩南,坐擁深海良港,具有悠久的海外移民曆史,也不像廣西或雲南,直接與鄰國接壤,有交通往來之便利。
為什麼偏偏是青田,發展成了名震世界的中國著名僑鄉?建國以來,青田一直是浙江典型的貧困縣。
1998年1月,青田被國家光榮授予了“光榮脫貧縣”的稱号。
2015年2月,浙江省終于決定摘掉青田“欠發達縣”的帽子。
曆史上的青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窮的原因,跟浙江的大部分山區一樣,沒地。
如果沒有北部的杭嘉湖和甯紹平原挽尊,浙江基本上就是一個山區省,所以浙江又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說法。而青田的條件更糟糕,隻有“九山半水半分田”。
2016年,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為1.35畝。青田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這個數字的四分之一。
等待播種的山間梯田
在以農耕為主的古代社會裡,嚴重缺乏耕地、人多地少所帶來的問題是緻命的。在浙北平原的人民正常勞作生活的時候,浙南山區的青田人,更多的卻是在考慮如何“生存”的問題。
青田流傳的民謠唱青田:“青田三件寶,火籠當棉襖,竹篾當燈草,薯絲吃到老。”
青田在農耕時代的貧困艱難,可想而知。
難的是,即使進入到了工業化的現代,青田仍然被缺地的問題所困擾。改革開放後,旁邊的溫州人可以辦作坊、開工廠。而沒有多餘土地資源的青田人,隻能幹着急。
走出去,成了青田人的求生第一要務。
青田火車站前的祖孫
一戰爆發時,英法等國在中國招募大批勞工兵去歐洲,這些勞工兵不直接參戰,隻是幫協約國的軍隊搬物資,挖戰壕。
1918年冬,在挨餓與闖歐洲之間,2000多個青田人選擇了後者。他們響應縣政府的招募工作,去往歐洲戰場。戰争結束後,這批青田勞工兵基本留在了歐洲,構成了青田旅歐華僑的基礎之一。
歐洲,也成了今天青田華僑的大本營。
青田華僑常常自豪的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青田人”。雖然号稱遍布全世界有太陽的地方,但其實大部分青田華僑主要還是集中在歐洲。
青田的歐洲華僑占比青田總華僑90%以上,而全國各地旅居歐洲的華僑中,最大的僑群也是青田華僑,占比至少50%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