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清明掃墓供品有什麼規矩

清明掃墓供品有什麼規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16:55:09

在農村,清明掃墓祭祀後的供品,能不能帶回家吃,這是一個比較有争議的問題,也是讓人很糾結的問題。主要是因地方不同,風俗有差異,在說法上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清明掃墓供品有什麼規矩(清明掃墓祭祀後的供品)1

1、少數地方掃墓的供品不能吃,也不能帶回家

少數地方傳統做法,清明祭掃後,不能把供品拿回家,也不能在墳頭吃掉,而是放在墓前,任由野生動物吃掉,或者任由自生自滅,徹底不管了。

有這種傳統做法的地方,可以從農村一句俗語中可以得到證明,這句俗語是“再餓莫吃墳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 俗語的上半句所說的就是,一些地方在掃墓後,把供品留在墳墓就不管了,還奉勸别人也不要吃。

在農村,墳墓到處都有,有的在路旁,有的在生産區域,墳前有人路過是正常事。如果路過墳墓前面的人,在饑腸辘辘的情況下,看到供品後,忍受不了饑餓,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着供品就往嘴裡塞。在過去農村,人們認為,人是陽間之人,而墳墓之中的人為陰間之人,陰陽不同道,活着的人與死去的人陰陽有别,忌諱與他們共食。

實際上,農村的陽間和陰間之說,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不讓人吃墳前供品,是過去農村人們積累的一種經驗。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墳前的供品不衛生。供品的香氣會引來野外很多蟲子,在食品上爬行,這些蟲子大多帶有病毒,吃了對身體不利。再說,墳前的供品不知有了多久,時間長了會腐爛變質,人吃了會中毒生病。

過去人們迷信地認為,人吃了墳前的供品,中毒或者生病,是墳墓中亡者作怪。這是過去農村科學不發達,思想愚昧的表現。

這種上墳後的供品不能吃,也不能帶回家的地方習俗的做法,在過去農村物資匮乏,缺穿少食的年代,無疑是一種浪費。即便是現在,農村富裕了,也同樣是一種浪費。

清明掃墓供品有什麼規矩(清明掃墓祭祀後的供品)2

2、掃墓供品,既可在墳頭吃掉,也可以帶回家裡

大多數地方清明祭掃後的供品,既有在墳頭吃飯的習慣,也有帶回家中享用的習慣,隻是在帶回家的時候,在進門之前有一定的民俗方面的講究。有這種習俗的地方,在農村比較普遍,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一是吃墳頭飯

這種習俗,過去主要流行在一些山區農村,也可以說是比較偏遠的山村。

過去山區農村,村裡的墳墓大多葬在山上,農村有一句順口溜:“唐墳葬山嶺,宋墳葬山坳,明墳葬山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唐代以前的墳墓,大多葬在山嶺之上,宋代的墳墓大多葬在山坳之中,明代以後的墳墓大多葬在山麓(山腳)。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曆史越往前推,古人就越是珍惜土地,防止死人與活人争地。山嶺與山坳是無法開墾耕地的,因此,唐宋時期的墳墓,都是葬在不能開墾耕地的地方的。隻是到了明代以後,所葬的墳墓才向山麓以下發展。

清明掃墓供品有什麼規矩(清明掃墓祭祀後的供品)3

實際上,這種傳統在過去的農村,一直為山區農村所傳承,不管是葬墳,還是建房子,人們盡量利用不能耕種莊稼的地方。這也就是過去山區,很多墳墓往高山上葬,很多民居都建在山坡上,而不輕易占用平地的原因。

因為山區的墳大多葬在山上,距離村莊比較遠,而且越是古老的墳墓,葬的山就越高,離村莊就越遠。在農村,有一些古墳墓,通常是姓氏中的始祖,是一些姓氏清明祭掃的重點墳墓。

再加上過去農村交通不發達,走路靠兩條腿,人們在清明祭掃時,來回的路程比較遠。

過去,農村到山上做事,因來回的路比較遠,為了節省在路上來回走路的時間,往往要帶上午飯,或者帶上鍋子和油鹽米菜,到工地上做午飯。掃墓也是一樣,但不是帶上做好的午飯,而是帶上鍋子、米、肉、蔬菜等,到墳頭煮飯。先把做好的飯菜祭祀祖先,然後參加掃墓的人就在墳頭上吃飯。

後來,一些地方就形成了一種習俗,不管墳墓離家是近還是遠,隻要是由衆人給房族以上的祖先掃墓,都要到墳頭做飯吃,俗稱吃“墳頭飯”。通常來說,女人做飯,男人砍柴燒柴。這就是農村普遍認為吃“墳頭飯”的來由。

清明掃墓供品有什麼規矩(清明掃墓祭祀後的供品)4

再後來,習俗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一些地方因墳離家比較近,祭祖掃墓後,将供品拿回家與參加掃墓的人一起享用,也就是聚餐,人們也把這種聚餐稱為“墳頭飯”。現在一些山區清明祭掃時,仍然還有這種習俗。

有一些民俗方面的學者對吃“墳頭飯”的來由,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吃“墳頭飯”可能是來源于古代清明節踩青春遊的古俗。宋代朝廷明确寒食到清明三天為掃墓日,人們掃墓後便踩青,清明踩青因剛出寒食,不再禁火,因此,清明那天踩青春遊時,人們有野炊的習俗。

民俗學者認為,我國一些古俗,最早消失的往往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在一些偏遠山區,因地方比較封閉,在一定的程度上還保留了一些古俗,有的還比較完整。

比如,在湖南西南部與貴州等一些地方,有過“十月節”的傳統習俗,也稱過年,其過節内容與過春節一樣。

這種“十月節”實際上就是秦曆(即《颛顼曆》)中的新年。秦曆以九月為歲尾,以十月為歲首,十月稱為端月(即正月,因避諱秦始皇之名赢政,改為端月)。秦曆沿用到漢初,漢武帝太初年間頒布《太初曆》,将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延續至今。

清明掃墓供品有什麼規矩(清明掃墓祭祀後的供品)5

二、供品在墳頭分吃或帶回家

在農村,不同的地方,對供品的要求有所不同。有的地方要求供品為全素食,不可見葷腥之物;有的地方要求“小三牲”齊全,即肉、魚、雞;還有的地方則隻要求有肉就行了。其他供品還有果品面食之類,即水果、糖、糕點、饅頭、面包等。

有一些地方,在掃墓時,完成祭祖之後,把供品分給參加掃墓的人吃掉。不能吃的,比如肉、魚、雞等,隻是稍微煮過,要吃還得進一步加工,因此,要帶回家。吃不完的供品也要帶回家,不能随便扔在墳墓前,或者野外其他地方。

按照農村的說法,在墳頭祭祖的供品,給家裡人吃了,祖先會蔭庇家裡人,讓家裡人身體健康,一年少病少災。這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實際上,在過去農村,能夠用來做供品祭祖的,肯定是好東西,平時家裡人很難吃到的東西,哪裡舍得丢呢?人們認為,如果不帶回家,扔掉是一種浪費,會“折”了祖宗的陰德,是對祖宗的不敬。

清明掃墓供品有什麼規矩(清明掃墓祭祀後的供品)6

過去,我國農村人有勤儉節約的習慣,反對浪費,尤其對糧食十分珍惜。過去農村有一種普遍的說法,認為浪費糧食的人要遭天譴,要遭雷打。這當然也是一種迷信說法,其目的就是為了吓唬那些浪費糧食的人,起到讓人們自覺遵守珍惜糧食的作用。從這種說法,我們可以看出,過去農村人對來之不易的糧食非常珍惜。

在一些農村,清明掃墓祭祖的食品,帶回家時,還是有一些民俗講究的。比如,農村上墳時所帶的蒸食,也就是饅頭、面包、糕點之類的食品,回家在進大門之前,必須要掰破。

農村人對這樣做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大多帶有迷信色彩。實際上,這種做法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帶到墳頭祭祀的供品,帶回家時,心裡還是存在一種對“喪”有關的忌諱的。事實上,在一些農村,人們同樣有把用于喪儀的蒸食帶回家的習慣,帶回家時,進大門前也必須掰破。

這些供品對過去處于貧困環境之中的農村人來說,實在是來之不易。有的人家,平時甯可吃粗糧,甚至吃野菜,也要把細糧積攢下來,把最好的面粉做成上墳的供品,實在是不忍心将這樣的好東西丢棄。将蒸食掰破後才進門,認為所有不祥之事就破解了,也就放心了。這隻不過是當時人們的一種心理作用罷了,實際上還是舍不得把供品白白丢棄。

清明掃墓供品有什麼規矩(清明掃墓祭祀後的供品)7

現在清明祭掃,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這種把祭祖後的供品帶回家的傳統做法,現在仍然值得借鑒。把清明祭掃的供品留在墳墓前,或者扔在野外,既造成浪費,也造成環境污染,與現在所提倡的清明祭掃背道而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