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滋養萬物,是生命之源,千百年來,流淌在神州大地的河流滋養了無數中華兒女繁衍生息。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上古時期,天地不分,水神共工氏為争天帝位,振滔洪水以搏空桑,頭觸不周山,天塌地陷。如果不是女娲煉石補天,脆弱的人類命運可能就此終結,當然,這僅僅是神話故事,但是也反映出上古先民對洪水的恐懼,對自然災害的敬畏。
中國西高東低,擁有亞洲水塔青藏高原,千百條山脈孕育了成千上萬條河流。我國的河流絕大部分屬于太平洋水系,長江黃河不用說,還有珠江、閩江、錢塘江等等南方河流和海河、遼河、灤河等等北方河流,還有不全屬于我國的國際第6大河流雅魯藏布江(布拉姆普特拉河,我國唯三的印度洋水系河流,不計算恒河流量世界第六)、第13大河流額爾齊斯河(鄂畢河支流,我國唯一北冰洋水系)、第15大河流黑龍江(阿穆爾河)。
這些大河有些橫亘中原,脾氣捉摸不定,發怒的時候為害千年;有些遠在邊塞,山高谷深,就算勃然大怒也極少被外人所知;有些溫柔細膩,大部分時間都是穿梭于林海雪原,就算發怒也僅僅是讓周圍的居民好奇圍觀。
世界主要河流水文資料
但是有一條河,她僅僅是長江的一條支流,流量和長度跟這些大河相比都名不見經傳,但是幾千年來,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溫柔的時候靜若處子,2500年前《詩經·國風·漢廣》這樣形容她的身姿“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同一時期,《滄浪歌》也在各國之間流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幾百年後,這兩首著名的歌謠又被屈原賈生反複傳唱,悠悠千年,成為中華文明的精髓。
這就是漢江。古人将長江、黃河、淮河、漢江四條河并稱為“江淮河漢”,可見漢水在古代中華民族心目中的地位。想想古代國家面積沒現在大,地理勘測能力也比較差,但是起碼也相信眼見為實——長江、黃河和淮河并稱有情可原,畢竟它們不僅擁有獨立河源,也擁有獨立入海口,但是漢江又何德何能,與這三條大河齊頭并稱,最後還成了中華民族中最主要的一支漢族的代号呢?
因為漢水流域夾在中國兩大文化起源地的中間,完美地承接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文明與文化。漢水既是神州大地中部的生命之脈,也是文化之脈。千百條奔流不息的支流不僅串聯了不同區域的文明,深深切割的山谷也神神秘秘地隔絕了很多外來文化的入侵。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 局部圖
2漢江流域及周邊古道
在北側支流中,上遊深深地關聯到陝甘地區的上古文明(西漢水在西漢之前是漢江上遊),上中遊金錢河、丹江和唐白河呈扇狀将關中平原、豫西山區、南襄盆地三大上古文明區塊的人聯系到了一起,武關、荊紫關、漫川關、白桑關、石鼓關等鑒證了古人交往持續了數千年。
在南側支流中,任河将漢中盆地、安康盆地的文明很好地與四川地域文明聯系到一起,古蜀國、古巴國就在大巴山、米倉山的高山密林之中穿梭于山谷之間。而最大的支流堵河(古代稱陡河)又将陝南、鄂西這一片中部大地的文化很好地藏匿起來了——陰條嶺、神農架不僅有各種珍稀動物,還有漢族人民流傳于上古中古時期的民族史詩《黑暗傳》。
千上萬年厚重的曆史,無數代先民可歌可泣的傳承,讓她不僅成了沿江居民賴以生存的源泉,更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紐帶,這份厚重,這份寄托,讓長江的其他支流難以望其項背,這就是神州大地兩河文明的長子——漢江。
漢江上遊古文化遺址
我國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圖 - 局部
漢江,曾經的長度和面積都是長江各支流第一漢江古稱漢水,發源于陝西嶓(bo)冢山,幹流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全長達到1577千米,名列長江各支流第一,其中陝西境内幹流長657千米,湖北境内長920千米,最終彙入長江。2013年雅砻江長度經過遙感測繪,長度更新為1633千米(四川省水利廳數據),超過了漢江的長度。
漢江在不同地段和不同的曆史時期有着不同名稱,有些名稱甚至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如滄浪水、襄水、沔水、漢水等。
很多人不知道,漢水自古以來都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其長度一度接近1800公裡,遠超現在的雅砻江。是什麼原因讓漢江變短了?是地震,以及地震之後的一系列自然變化。
公元前186年武都郡爆發大地震,震中約在今陝西略陽、甯強一帶,山體滑坡導緻西漢水下遊被堵形成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襲奪古潛水(唐代以前把嘉陵江上遊稱為“潛水”)河道下洩,潛水一度被崩塌的堰塞湖堵塞,便在龍門洞以北的陽平關谷地形成新的堰塞湖,名為“大澤”。
而後數百年,随着地震後地形的變化以及河流的下切作用,漢江上遊的堰塞湖、“天池大澤”和“大澤”相繼消失,到唐代中期(約公元8世紀),嘉陵江“襲奪”古漢水上遊的曆史過程完成,西漢水自此徹底變為嘉陵江的上遊,漢江的長度減少了200多公裡。這也就能解釋目前地處漢江源頭的漢中為何叫做漢中,而非叫作漢源或者漢泉(漢中得名于公元前611年的漢中郡,當時漢中的确位于漢水上遊的中部)。
3 如今,西漢水和漢水在甯強分道揚镳
西漢水大拐彎,正在修建水電站
3 西漢水與漢江源頭的變遷
長期以來,漢江的流域面積也都名列長江的第一位。1959年之前,漢江流域面積為17.43萬平方千米,當時為了解決漢江下遊頻繁發生的洪水問題以及血吸蟲病問題,花大力氣疏導下遊河道。其中重點就是開挖新河,将漢江支流府河(涢水)和澴河獨立流入江之後,自此漢江流域面積減少至15.9萬平方千米(僅次于嘉陵江16萬平方千米),再一次成了“千年老二”。
漢江長度和流域面積先後被兩個小弟超過,讓漢江在長江支流中龍頭老大的地位不保,但是漢江對我國水資源調配中的貢獻仍然是第一位的。在全國各大河流中,漢江的年徑流量名列18位,僅僅在長江的一衆支流中,也是排名第八。但是漢江貢獻了近百億立方米南水北調的流量,而且還貢獻了“一江三河”20多億立方米本省灌溉的流量。在不久的将來,漢江上遊的引漢濟渭工程,還将為關中平原貢獻15億立方米的流量。
漢江在南水北調之前,年徑流是577億立方米,其中自陝西為247億立方米(42.8%),湖北為245億立方米(42.4%),河南為58億立方米(10.1%),重慶和四川省的27億立方米(4.7%)。随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漢江下遊梯級開發工程等陸續投入使用,目前漢江下遊流量逐漸降低到458億立方米以下。為了防止漢江被嚴重取水導緻下遊出現各種問題,目前正在開展多項“引江濟漢工程”的規劃。
老大難當!多年來,漢江被如此的削弱實力,以及遭遇如此徹底的開發和利用,究竟是什麼原因?山人認為,首先是防洪,其次才是水資源的分配與應用。畢竟從曆史經驗來看,漢江的洪水是最兇猛的!
長江10大支流數據對比
長江及主要支流水文數據排名
特殊的大氣環流和地理特征,讓漢江洪水來勢兇猛漢江大部分來水都來自陝南和鄂西北地區,其次是豫西南和鄂北,四個區塊都在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年均降雨量在700到1200mm之間,四季分明,降雨分布不均,所以徑流量遠比長江南方雨區的三個河流區塊(川黔區域、洞庭湖區域、鄱陽湖區域)的變化幅度大。
受大氣環流(西南暖濕氣流東線、副熱帶高壓西線、南北準靜止鋒等)和地質條件(秦巴山系的阻擋)影響,漢江中上遊是國内著名的暴雨中心,一旦出現集中的暴雨,各支流必然山洪暴發。同時,漢江中上遊的特殊地理結構讓洪水變本加厲了——上遊的漢中盆地、安康盆地,中遊的南襄盆地都是群山環繞的盆地結構,一旦暴雨來臨,四周山地洪水彙聚速度極快,數小時之内就能形成區域的洪峰,數天降雨就能形成全流域的特大洪峰。
打個比方說,在江淮流域,就算連綿不斷的暴雨累計數百毫米,地上的積水也隻是随着雨水慢慢上漲,隻要不是待在地下通道或者地鐵裡面,地面上的洪水總歸還算是比較溫和的,畢竟漲幅有限,平原地區的洪水漲到一兩米已經算是巨災了。
但是在秦巴山區,如此大規模的降水會形成山洪,在同一條溪流裡面,因為坡度是一定的,所以水量越大流速越快。所以前面的洪水會被後方更高的洪水追上,反複疊加形成洪峰。洪峰到來之時,水頭高數米,流速也達到7、8米每秒,聲勢如雷,山區人民把這個情況叫做“走蛟”,傳言山中巨蟒修煉成精在小範圍呼風喚雨,想趁着龍王爺發怒導緻的洪水乘機入海,一旦成功便化蛟為龍,當然天雷滾滾,成龍的機會不多,大部分都會擱淺在淺灘之上腐爛變臭,成為老百姓的談資。
實際上,這種河水突然暴漲的現象在江河上中遊峽谷區域是比較多見的,比如山城重慶在2020年,長江8.20洪峰的水位是(渝中區菜園壩站)193.30米,而同一年的3月17日羊角灘站的水位是161.10米,二者相差32.2米。而陝西安康地區,1983年漢江8.1洪峰到來時最高水位是259米,而平常年份的最低水位是234米,兩者相差25米。以上高度都是從上海吳淞口計算的海拔高度。
漢江流域示意圖
漢水流域在中國的腹心地帶
漢江上遊降水不均,七八九三個月洪水高發漢江徑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夏季、秋季幹流的徑流相近,各占37%~40%,春季漢江上遊陝西石泉縣柳溪峽徑流占16.6%~17.5%,冬季隻占5%~6.7%。
支流一般以秋季徑流最高,通常占年徑流的34%~40%,最高可達47%;夏季徑流略低于秋季,春季徑流占20%左右,冬季徑流量最小,隻占5%~7.7%,最大月徑流一般出現在9月,月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20%,最高占26.4%,最小也有16.9%,即最大一個月的徑流量,相當于春季三個月的徑流總量。漢江上遊多秋雨和秋汛,這也就映照了古人一句著名的詩文——巴山夜雨漲秋池。
7月徑流一般低于9月而大于8月,因此,漢江汛期徑流具有雙峰型的特點。最小月徑流一般出現在2月,各河最小月徑流量均低于年徑流量的2%。從漢江幹支流的徑流過程與黃河的徑流過程相比較看,漢江流域春汛不明顯,而幹流除安康站6月徑流略低于5月外,其餘各站6月份均未發生低水。但各支流6月徑流均較低,這與黃河夏季枯水相似。
漢江上遊在5~6月份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可以形成洪水;7月西南季風盛行,加上秦嶺山地的作用,漢江上遊往往形成較大暴雨洪水。如1935.7.7特大洪水,1983.7.31特大洪水等等。
8月東南季風活動最盛,控制了漢江上遊地區,可形成大洪水。最著名的就是81.8特大洪水——1981年8月,漢江、嘉陵江流域普降大雨,特别是8月中、下旬陰雨連綿,山洪暴發,發生了曆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造成了人畜傷亡,房屋倒塌,交通中斷,河堤、農田被毀等嚴重損失,是陝西解放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洪災,簡稱“81·8”暴雨洪水。
根據氣象部門的統計,從1981年8月8日至9月13日,漢中降水35天,留壩、甯強、勉縣、南鄭等地,降水量均在700毫米以上,漢中市為674毫米,比1957年全年621毫米降水量還要多。陝西省水文總站計算,暴雨中心區的一些雨量站,如陽平關、小五嶺、長坪、廟壩、觀音寺、茶店、廟台子、冷水河等的最大7日雨量的重現期,都達到或超過了1000年一遇,數十年、數百年一遇者比比皆是。“81·8”暴雨的特點是雨量多、強度大、時間長、範圍廣。
9月北方強大的冷空氣南下,也可形成大洪水,如根據曆史記錄和現場調查得到1832年9月12日、1867年9月16日的特大洪水以及1974年9月14日實測大洪水等。
漢江上遊地形圖
漢江上遊地形及水系圖
洪水高發的漢江下遊,曾經十年九不收漢江發洪水的時候不僅在上遊興風作浪,對于下遊人民而言,那簡直就是南方版黃河一樣的存在(實際上中遊的丹江口、老河口、襄陽、宜城等也經常遭遇漢江水災,但是嚴重程度比下遊還是弱一些)。李太白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用在從陝西出來的漢江頭上,也是非常貼切的——君不見,漢江之水陝西來,奔流入鄂不複回;君不見,排山洪峰卷天下,朝為田舍暮成沙……
湖北是千湖之省,是江河之省。如果說長江是湖北的經,漢水(漢江)就是湖北的緯,天經地緯,天經地義。作為長江的一條支流,漢江流量排名不如嘉陵江、湘江、岷江等,但是它比其别的支流、甚至國内很多大河的都更耀眼。
江漢平原自古以來都是我國農業發達,曆史上有雲:湖廣熟、天下足。得益于古雲夢澤數百萬年的淤積,肥沃的土地、方便的灌溉系統,讓區域内的農業發展非常迅速。古人又說飽暖思淫欲,所以江漢平原對流民的吸引力很大,通過數百年發展,沿江各府城鎮密集,人口稠密。
人口一多,自然就會與河流湖泊争地。本來雲夢澤就是低窪地帶,一馬平川,從山區下來的長江、漢江等河流突然失去了約束和向前奔流的動力,泥沙開始大量沉積,河槽反複淤積之下,河道九曲回腸,主流飄忽不定,改道決口變成了家常便飯。
古雲夢澤範圍簡圖
漢江下遊多次改道,江漢平原上遺留多處古河道
曆史上為了保護荊州,曆朝曆代都看重長江以北荊江大堤的修建,導緻長江主要以向南決口和改道為主,形成了“南四口”入洞庭的格局,而流經江漢平原東部的漢江就變得左右為難了。
曆史上,自鐘祥以下,漢江多次改道,經常的情況成了這樣——河東那邊新築好河堤之後,發洪水就沖垮西面的,然後河西重建了河堤之後,再來一次洪水就沖垮河東的。以至于數百年來,屢戰屢敗,民諺說漢江下遊的沔陽縣(現在的仙桃市):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為啥這麼多水災還要住在哪裡?因為後面還有一句:若是一年豐收了,狗子不吃紅米粥。 再多災害,也敵不過肥沃的土地、豐富的水源養人啊。
查一查1901年至1930年湖北江漢流域的主要水災記錄,其中有22年爆發洪水,長江漢江一起發大水的有11次,單獨長江的有2次,單獨漢江的有9次。也就是說,湖北的大型水災,有三分之二都跟漢江有關!實際上從支流洪水的破壞力而言,漢江是全國各大江河支流中排名第一!
1901-1930年湖北主要水災
1901-1930年湖北主要水災漢江下遊各縣統計次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