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寫作過渡照應的方法

寫作過渡照應的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7 09:13:05

寫作過渡照應的方法(區分伏筆和鋪墊)1

一、什麼是伏筆和鋪墊 ?

鋪墊與伏筆是文學作品中結構情節的兩種表現手法,它們有什麼區别呢? 伏筆與鋪墊的區别是很明顯的。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盡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将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從形态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隐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閑筆”。

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隻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一、鋪墊:對行将來臨的事物的襯托。

鋪墊,也稱鋪叙襯墊,是為了突出後面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發生的事件,先對次要人物、事物、事件進行鋪陳描述來烘托、引出重要的情節和内容的一種表現手法。通俗地說,先描述的内容就是為主要内容做準備、打基礎、作陪襯和烘托,為主要情節蓄積醞釀氣勢。一般是起鋪墊作用的這段文字交代完之後,下面要寫的主要内容馬上就是緊承前一段文字而來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強調的。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裡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着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又如《明湖居聽書》中在王小玉出場前寫戲場氛圍、琴師的演奏、黑妞說書(次要)都是為王小玉(主要)說書作鋪墊。

1、特點:

是為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

2、作用:

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節張力,制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3、原則:

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4、種類:

(1)背景式鋪墊,即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或環境。

如《皇帝的新裝》第一段極力描述皇帝如何喜愛新衣服,這就交代了他被兩個裝成織工的騙子所騙,最後光着身子舉行遊行大典的原因,為故事的發生作了鋪墊。文章中的環境描寫一般是為故事作鋪墊,背景式鋪墊使故事更真實合理。

(2)襯托式鋪墊,即用次要情節正面襯托主要情節。

如劉鹗的《明湖居聽書》主要表現白妞出神入化的說書藝術,但文章先寫琴師的彈奏和黑妞的演唱。倆人的精彩演出更襯托出白妞說書技藝的高超,為主角白妞的出場作了絕好的鋪墊。襯托式鋪墊使文章收到“水漲船高”的藝術效果。

(3)反差式鋪墊,即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相反。

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開頭濃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發了财”的于勒回來,如何對于勒的錢拟定上千種計劃,然後筆鋒一轉,寫全家人意外地發現于勒竟是個靠賣牡蛎為生的窮水手。這樣,前面的鋪墊與後面的情節形成巨大的反差,情節跌宕,意味深長,藝術效果強烈。

(4)鋪陳式鋪墊,在抒情散文中,對景物的描寫、鋪排往往是為下文的抒情、議論作鋪墊。

寫作過渡照應的方法(區分伏筆和鋪墊)2

二、伏筆:是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文為後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所謂伏筆,可以理解為前文為後文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前文對後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内容時,不至于産生突兀懷疑之感。伏筆是為了前後照應,在看到後面情節後恍然明白前面寫一些看似閑筆的内容原來是為此服務的。在小說中用得多。如果說被鋪墊與用來鋪墊的人或事物之間有主次之分,那麼打下伏筆可以說前面的伏筆和最後的結果同樣重要。比如說一部偵探小說,前面大部分的筆墨作者都是欲說還休,比如逐漸出現的證據、征兆,這種就是“伏筆”,但不是鋪墊,因為作者要突出的是整個過程,而不是最後那個結果。

伏筆既有一條主線,又使這條主線隻是隐約可見,具體展開時,預先對讀者作些暗示,使情節漸漸隐隐而起,讓讀者從表面看來無任何直接的聯系中發現其中存在着各種“暗示/遙應”,面對一些重大情節的發展,不緻感到突然。

伏筆的意思是,在寫文章的過程中有意的穿插些情節,以為後文出現的情節做前兆,讓人看到後面時,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這樣讀者在讀的過程中會不斷産生疑問,直到作者把伏筆揭開,才能真正使整個文章聯系起來,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曹雪芹是用伏筆的高手,《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在書中都有伏筆。我們不妨來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詞。第一首是“霁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這裡就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筆,她的死因是毀謗,為什麼有人毀謗?是因為風流靈巧招人怨。

再看下一首是“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挂,金簪雪裡埋”這又是一個伏筆。這個伏筆和其它的判詞不一樣:其它都是一詞一人,這個是寫的兩個人,即林黛玉和薛寶钗。她們的結局都很凄涼。

伏筆的感覺像是提前隐藏一些與後文相關的信息,但這個信息在後文的哪裡出現,就不得而知了。但總之不會馬上出現。例如,《社戲》裡,月下航行時,魯迅寫到了碧綠的豆麥田,這就是伏筆,為後文看戲歸來偷豆吃埋下伏筆。《項鍊》文中有三處為文末說項鍊是假的埋下了伏筆。

寫作過渡照應的方法(區分伏筆和鋪墊)3

注意:

1、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麼在後文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隻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筆要有照應,前後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闆,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三、伏筆與鋪墊的區别

1、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盡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将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節不使讀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後呼應。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2、從形态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隐蔽,因而,伏筆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閑筆”。

3、從位置上看,鋪墊一般在文章開頭,伏筆常見于文章中間。

4、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隻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編輯: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