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睡個好覺做一個好夢?最近重讀了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感觸頗多頗深,非常受教,它不是像燈塔一樣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而是像太陽一樣照亮了我的整個世界,讓内心充滿光明,讓我有信心、有目标、有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并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通往夢想的道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願你睡個好覺做一個好夢?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重讀了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感觸頗多頗深,非常受教,它不是像燈塔一樣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而是像太陽一樣照亮了我的整個世界,讓内心充滿光明,讓我有信心、有目标、有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并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通往夢想的道路。
先用幾個“最”表達一下我的讀後感受:這本書是我讀的遍數最多的、最有共鳴的、觸動點最多的、最适合我的、最接地氣的,最緩解我焦慮的、讓我改變最多的一本書,下面挑取最觸動我的五個點一一闡述。
一.關于大腦的發展
讓我知道了原來我們的大腦由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組成,從發展的年代來看,這三者分别有3.6億年、2億年和250萬年的曆史,也就是說如果本能腦有100歲的話,情緒腦大概是55歲左右,而我們的理智腦還是個不到一歲的小嬰兒。
本能腦和情緒腦崇尚簡單、舒适、容易、低耗能,理智腦是我們人類特有的,他比較高級、比較理性、目光長遠,但他的力量非常弱小,就像小嬰兒一樣,所以我們平常在做選擇時,基本都是被本能腦和情緒腦所主宰。
這也是我們經常對于某個道理,知道卻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所在。
知道了我們的大腦構造之後,也讓我對自己做事情時經常拖延、焦慮多了一份包容與接納,原來我并不孤單,原來這是由我們人的本能所決定的。
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大概分别在2歲、12歲、22歲才能發育成熟,這讓我對11歲女兒貪玩不自覺寫作業、不考慮将來隻顧眼前的狀态有了更加理解與包容的态度,原來這所有不盡如人意的表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也在很大程度地緩解了我的焦慮。
二.舒适區邊緣理論
關于舒适區邊緣理論之前有少量了解和認識,但這次讓我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這個理論真的是個普世法則,适用于很多領域,比如閱讀、減肥、個人成長、孩子的學習等等各方面。
這個理論讓我在選擇閱讀的書籍時,不在盲目信奉專家的所謂書單,而是根據自己的感覺、閱讀體驗來選擇符合自己舒适區邊緣的書,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這個理論也讓我重新思考如何幫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應該多花精力和時間去尋找到孩子舒适區邊緣的題型,讓孩子在做題的過程中感到稍微有點難度,但努努力就可以做出來,從而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這樣就更有信心繼續攻克下一題,從而一步步地擴大自己的舒适區來提高成績。
三.關于模糊
同事阿麗那段時間從我這裡給她兒子借書看,看的是福爾摩斯探案集,這套書共有40多本,每本都有序号,阿麗每次借兩本,借過兩次後,再次讓我拿書的時候,我老是拖延,拖了一天又一天,後來有一次借的時候,她說這次拿18和19 ,我回去立馬就找出來放到了我包裡,第二天給她帶到單位,沒有拖延一分一秒。
我覺察到,之前那次拿書時總是拖延,就是因為我隻知道拿兩本,但40多本裡面到底拿哪兩本,非常模糊,而且我也記不得哪本看過哪本沒看過,因為不是按順序拿的,這讓我的潛意識非常抗拒,所以拖了好幾天,而後面那次同事很明确的告訴我拿18和19,我不用耗費精力去想去選擇,所以很輕松也很快速地拿了書。
從這件事看出,模糊真的是太影響我們做事情的效率了,它不僅讓我們很難做出選擇,而且讓我們産生很大的内耗,如果我們能把目标清晰化、具體化,效率至少能提高2-3倍,所以我們每天早上起來可以把今天要處理的事情按權重一一列出來,越具體越好,這樣我們的大腦在一天的各個時間點就能處于“沒得選”的狀态,從而提高我們的做事效率。
還有在孩子的作業安排上,比如這個暑假裡,我女兒一個人在家,如果你隻告訴她今天記得寫作業啊,很可能一天下來寫不了多少,如果能清晰的告訴她,今天需要做的作業是:數學做2頁卷子,語文背3首古詩,英語記10個單詞,這樣孩子就能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從面提高學習效率。
四.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
以前特别羨慕那些自己擁有一套認知體系的老師,覺得他們特别牛,也特别想知道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創建自己的認知體系的,這本書裡,周嶺老師給出了明确的答案,所謂一個人的認知體系就是把讀書、生活、經曆等過程中,觸動自己的點融會貫通,經過積累、升華之後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
所以,我也要按照這個步驟,一步步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設立一個本或者文件夾專門搜集能觸動自己的觀點,說明原因,為什麼觸動自己,這個觸動點還能用到什麼地方,跟自己的已有認知縫合,讓這個點真正成為自己認知的一部分,慢慢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認知體系。
五.關于“早冥讀寫跑”
早起和快走我已經堅持好多年,其實我認為能持續好多年的習慣,已經不能稱做堅持,應該叫享受了,比如每天早上5公裡的快走,一邊走路一邊聽着自己喜歡的有聲書,在安靜的早晨跟自己靜靜地呆在一起,有時再反思一下前一天發生的一些事情,我覺得再沒有比這更讓人享受的事情了。
周嶺老師書裡寫的這部分内容讓我比較觸動的是關于冥想、讀書和寫作上的。
冥想之前對于我來說是一種很玄、很佛系的一種感覺,隻有那種每天很閑的人才做的事情,但我從書中了解到冥想能讓人從物理上提高我們的元認知能力、能提高大腦的專注力、能排除各種雜念、能讓我們在做事情時專注當下,做什麼就想什麼,而不是做着A想着B,這麼多的好處為什麼不去試一下呢,好多事情隻有做了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所以我接下來準備每天抽出15-20分鐘的時間去冥想。
關于讀書,看着那麼多好書,那麼多自己想看的書,總覺得時間太少了,于是我在喜瑪聽書的速度提高到了1.5倍速,但看了好多書後,似乎感覺又沒多大用處,周嶺老師在讀書上的觸動學習法,讓我讀書時不再焦慮、不再貪多貪快,讓我把讀書的目的放在了行動所觸發的改變上,一本書哪怕隻有一個點觸動了自己,讓自己發生了改變,那就值了。
關于寫作,自己已經寫了有近一年的時間,寫作真的是一種自我精進的強有力的武器,它是一種隐性思維顯性化的過程,是一個人深度思考的工具,也是提高我們元認知能力的最好途徑。
如果一個人在腦子裡思考一件事情能思考到3分深度的話,那麼如果寫出來,我們就能思考到8分的深度,寫完之後自己讀一下,有時都驚歎自己能寫得這麼深入,就像李雪老師曾說,有時她閱讀自己前幾年寫的微博,自己都覺得特别受益,所以寫作這件事情我會每天寫,無論是反思日記還是各種感想,我會一直寫下去。
此外書中還有很多觸動我的點,值得我再去精讀、細讀,但就像周嶺老師說的,對于學習而言,學習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到之後的改變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層的改變量,那麼在表層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因此,從權重上來看,改變量>行動量>思考量>學習量。
所以,我列了以下行動清單,先行動起來,再一點點改變。
1. 每天早上按權重列出當日要做的事情,晚上再複盤一下完成情況。
2. 堅持寫每日反思,記錄日常生活中的觸動點。
3. 練習冥想。
4. 準備一個本子和一個文件夾,一步步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
5. 堅持寫訂閱号文章,并經常發一些感想到朋友圈,讓自己的文章慢慢産生複利效應。
6. 讀書時找到自己的觸動點,并關聯自己已有認知。
周嶺老師的這本書值得我們反複讀,在此推薦給大家,希望你也能開啟人生的覺醒之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