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以下簡稱春晚)在中國人心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今,春晚已走過三十多年曆程,它也伴随着很多人的一路成長,見證他們的青春歲月,上學工作與結婚并組建新的家庭,也給中國人帶來了無限的歡樂。
對于春晚而言,小品也總能成成為整個節目中的壓軸部分。而從這個舞台上,也先後走出了陳佩斯與朱時茂,趙本山、範偉、宋丹丹,以及如今的沈騰和馬麗等人,他們的經典作品即便多年過去,也沒有随時間而被人遺忘,反而時不時被人回味。
春晚誕生的時間并不長,在上世紀80年代,随着改革開放,祖國和人民的生活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對娛樂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春晚也應運而生。
80年代的春晚最大的特點是成本極低,一個中央大舞台,簡單的布景,沒有如今的電腦後期合成技術,這也直接導緻整個舞台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簡陋的環境擋不住中國人的熱情和凝聚力,他們也不斷用出色的節目來證明他們每個人都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
如果說1983年首屆春晚最大的笑點是王景愚表演的無實物《吃雞》,那麼第二年陳佩斯和朱時茂搭檔,帶來同樣是無實物表演的《吃面條》則奠定了“小品”的誕生。而從當時陳佩斯和朱時茂的搭檔看,這對黃金組合,也屢屢成為春晚的最大看點,他們的的節目也總能成為春晚舞台上歡聲笑語最多的節目。
1984年的《吃面條》,1985年的《拍電影》,1986年的《羊肉串》,1989年的《胡椒面》,1990年的《主角與配角》,1991年的《警察與小偷》,1992年的《姐夫與小舅子》,1994年的《大變活人》,1997年的《宇宙體操選拔賽》,1998年的《王爺與郵差》。
十多年間,陳佩斯和朱時茂這二人給春晚帶來了10個小品節目,其中無論是無實物的表演,還是節目中呈現的喜劇效果,将小品帶上春晚,并成為晚會中最受歡迎的陳佩斯和朱時茂當之無愧的成為中國小品的開山鼻祖,也被譽為中國小品最早的“小品王”。
而在80那個年代的電視觀衆,看春晚也成為全民回憶。除夕夜,全家甚至全村聚在電視機前,全神貫注地盯着電視春晚,跟着優美的歌曲旋律哼唱,等着春晚最熟悉的老面孔陳佩斯和朱時茂,這樣的場景也成為很多人的時代記憶,可惜的是在1998年之後,觀衆再也看不到他們這對組合以新的節目亮相春晚了。
90年代趙本山鋒芒畢露,最富時代生活氣
進入90年代的春晚,小品全面力壓相聲,在觀衆心中有着最高的地位。而随之帶來的局面是,小品在晚會節目的比重不斷增加,小品界百家争鳴的情況誕生了諸多笑星,趙麗蓉、鞏漢林、潘長江、黃宏、蔡明以及郭冬臨,這些春晚小品的常客逐漸成為小品的主角。
不過要說這一時期最具觀衆緣的小品代表人物,異軍突起的趙本山則必不可少。從1990年到2011年,趙本山除了1994年春晚缺席外,共參加了21次春晚的小品節目。趙本山也逐漸由春晚的邊緣成為了春晚的台柱子,趙本山的小品同時也成為每年春晚觀衆呼聲最高,必看的壓軸節目。
《牛大叔提幹》《三鞭子》《紅高梁模特隊》《拜年》《昨天今天明天》《鐘點工》《小崔說事》《不差錢》,這些小品總是與當時的時代結合,或針砭時弊,或将農村人的面貌展示在作品裡,趙本山在很多作品裡也一度成為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書寫着他們對時代的心聲。
當然,這其中,最為經典最具時代性的還是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這個小品的逗樂包袱不斷,在一片歡笑聲中讓全國的觀衆喜迎新千年,跨入新世紀。
沈騰馬麗成黃金組合,緊跟網絡社會熱點
随着趙本山從春晚退出,春晚在觀衆的影響力大為削弱,全家除夕當晚一起看春晚的熱鬧景象也成曆史記憶,更多的年輕人更喜歡聚在一起打牌,玩遊戲,春晚也隻是成了家中老人解悶的一種方式。
好在從2012年,沈騰和馬麗等開心麻花的成員進軍央視春晚,成為小品中一股新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最大化挽救了春晚中觀衆的大量流失。
從2012年到2020年,沈騰和其他開心麻花團隊成員除了2016年和2018年兩次缺席外,一共參加了7次春晚,奉獻了《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幸福2》《扶不扶》《投其所好》《一個女婿半個兒》《占位子》《走過場》等7個小品節目。
開心麻花的優勢是長期紮根于舞台劇演出,在大量演出以及觀衆的互動中了解到什麼才是年輕人關心的話題,所以這也直接導緻他們的春晚小品很貼合年輕人的口味,擁有大量的網絡流行語與熱詞。
最典型的便是2014年的小品《扶不扶》,沈騰和馬麗的黃金組合,讓社會上存在的“碰瓷”出現在小品上,作品通過喜劇的方式講述了人們面對這類問題的艱難選擇的困惑。作品中的社會性很強,受到了年輕人的普遍歡迎。
不過遺憾的是,近兩年開心麻花的小品也沒以前出彩了,笑點不足,常常用網絡上的梗也讓其創意不足。包括今年的《走過場》也是如此,作品裡雖然用了幾次反轉,也對官僚作風進行了批評,但過于說教的部分總少了當年的銳氣。但是相比于春晚其它團隊的小品,《走過場》還算好的了。
小品三十年,中國喜劇的斷層嚴重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撐起春晚三十年小品裡的陳佩斯、趙本山、沈騰和馬麗,這幾位代表人物都是東北人,這從某些方面似乎驗證,東北盛産喜劇,成了央視春晚小品裡最不可缺少的力量。
而反觀他們小品,基本有着這樣的特點,陳佩斯和朱時茂更為突出小品故事的戲劇性,人物設置上反差大,喜劇更多依靠人物生動的表演,尤其是無實物表演部分,所以語言包袱少,舞台布景極為簡單,道具除了必備之外,其它能不依靠就不用,不過這種營造的喜劇效果也最好。因此即便是多年前的作品再次拿出來,依然可以作為藝術來欣賞。
趙本山走的則是平民化,小品的成功更多依靠底層多年的生活和對生活大量的觀察,因此其小品帶着大衆化,沒有走上精英化。加上後期作品少了社會尖銳性話題,更多追求滑稽,也讓趙本山的東北喜劇漸漸失去了當年的味道。
以沈騰和馬麗為代表人物的開心麻花的小品,更多依靠時代流行語,更多緊扣當下最熱點的事件,這也讓他們的作品更符合年輕人的歡迎,但依靠語言包袱也存在一定的障礙。
總體來說,春晚的小品依然有笑點,但很明顯笑點的下滑卻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我們既看不到陳佩斯和朱時茂巅峰時期的《主角與配角》這類的每個動作,每個表情都是戲的喜劇作品,也看不到趙本山和宋丹丹《昨天今天明天》這樣的向時代告别,密集笑點貫徹全場的喜劇佳作。
央視春晚小品确是令人懷念當年的美好,希望中國喜劇人繼續努力,将“小品王”的衣缽由陳佩斯到趙本山,再到新的繼承人裡傳承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