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春秋的名言名句大全

春秋的名言名句大全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2 15:43:33

春秋的名言名句大全(體現褒善貶惡的)1

一、背景資料

《春秋》“簡而有法”的記事先驅

《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傳統經典。《春秋》中的語言極為精練,後人為解釋《春秋》,著有《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史稱“春秋三傳”。《春秋》是一部包含着重要曆史信息的史書。

《春秋》開創了編年體記事的先例

《春秋》是繼《尚書》之後的一部以記事為主的史書,但其在内容、叙事、語言等方面又有自身的特點。在内容上,它體現了維護周制、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貶惡的“大義”的思想傾向。孔子曾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可見這部書融進了孔子“克己複禮”的心血。

《春秋》是傳統經典之一,是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81 年間魯國十二公統治年間的編年史。它用極精練的語言記載了魯國的國内事件、外交會盟、封建戰争、魯國與鄰國其他方面的聯系,偶爾也記載日食、洪水、地震和自然奇觀。《春秋》的語言風格極為精練,按年代順序編排曆史事實。它的書名通常被認為是一年四季的代喻,其實它是個編年史類史書的通用性術語。這一書名還是此書所涵蓋的那一時代得名的根源。

采用編年體記事,是《春秋》首創,并且極具特色。這裡所說的“編年”,就是建構明确的時間順序,按照年月日來記錄曆史事件,正所謂“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這一體例的創造,堪稱偉大創舉,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春秋》使用魯國紀元,以年為經,以事為緯,具備了明确的時間觀念和自覺的記事意識。它記載了從魯隐公元年,依次經曆桓、莊、闵、僖、文、宣、成、襄、昭、定諸國君,直到魯哀公十四年,總共242年的曆史,對這一時期的史事作了簡潔的大綱式的叙述,處處反映魯史特征。同時提到的諸侯國和蠻、夷、戎、狄部族共有100多個,對于中原有較大影響的十幾個諸侯國也有較多的記載,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時代的大格局。

在叙事方面,《春秋》的“大義”是通過其嚴格的體例來實現的,這就是所謂的“微言”。在記述史實上,《春秋》用詞遣字極為講究。如,同樣是殺人,區别就大不同。殺無罪者稱“殺”,殺有罪者稱“誅”,下殺上則稱為“弑”,等等,不一而足。在這些精細的記述中,“明王道”“褒周室”“辨是非”“别嫌疑”的深刻意蘊,就在“微言大義”中顯現出來。整部《春秋》 18 000多字,其語言的含蓄精練,曆來為人所稱道。“一字見義”“一字褒貶”的“春秋筆法”集中了它的語言特點。韓愈曰:“《春秋》謹嚴。”

在文字記錄的曆史中,史官能夠秉筆直書,絲毫不體現個人的好惡,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說,自從有了史官,就有了對曆史的褒貶記錄。孔子也是這樣,《春秋》中記事雖簡而有法,但褒貶勸懲之意躍然紙上。

《春秋》的缺陷,就是記事過于簡略。有的條文僅一個字,如“螟”(隐公五年、八年)、“饑”(宣公十年、十五年、哀公十四年),最長的也不過46 字(襄公十四年),由于太過簡單,其記事就有點類似後世的新聞标題,看不出曆史事件的脈絡及因果關系。

二、名言輯錄

1、多行不義,必自斃。

譯文:多作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我滅亡。

2、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譯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決定自己怎樣處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從而決定該怎樣行動。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譯文:節儉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惡行中最大的惡。

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譯文: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露出來受寒。

5、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譯文: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呢,有了過錯但能夠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6、舉不失德,賞不失勞。

譯文:舉薦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遺漏;賞賜爵祿,不要忘記有功勞的人。

7、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譯文:處于安樂的環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險,想到了就有防備,有了準備就會免遭禍患。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譯文:樹梢大于樹幹,樹就要折斷;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搖擺靈活。

9、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

譯文:樹立德行,最可貴的是使它不斷增長;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幹淨徹底。

春秋

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後立衷焉。不知其本,不謀。知本之不枝,弗強。《詩》雲:「本枝百世。」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于淫,仁也。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無信患作,失授必斃。

量力而動,其過鮮矣。

以欲徙人,則可;以人徙欲,鮮濟。

廣而儉,文而有禮。肅而寬,忠而能力。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不以一眚掩大德。

沈漸剛克,高明柔克。華而不實,怨之所聚。

谏而不入,則莫之繼也。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懷必貪,貪必謀人。謀人,人亦謀己。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

勤禮莫如緻敬,盡力莫如敦笃。敬在養神,笃在守業。

怨之所聚,亂之本也。

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衆怒難犯,專欲無成。

夫樂以安德,義以處之,禮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厲之,而後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所謂樂也。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迩安。

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

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複也。

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不倦。

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救其災患,賞其德刑,教其不及。小适大有五惡:說其罪戾,請其不足,行其政事,共某職貢,從其時命。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匮,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無禮而好陵人,怙富而卑其上,弗能久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外強内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

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

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

用其道,不棄其人。思其人猶愛其樹,況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

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從善如流。

好學而不貳。

吃一塹,長一智。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臨禍忘憂,憂必及之。

侵欲無厭,規求無度。

民生在勤,勤則不匮。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寵而不驕,驕而不降,降而不憾,憾而不眕者鮮矣。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三、助讀資料

有關《春秋》的小知識

1. 後人對《春秋》的研究都有哪些呢?

正因為《春秋》的簡要凝練,才出現了各種用來解釋它的著作,這就是“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他們代表各家的觀點,按照自己的理解對春秋進行闡發。

其中《左傳》以叙述史實為主,《公羊傳》《谷梁傳》主要從義理方面訓诂釋義。

比如《春秋》中記載的“鄭伯克段于鄢”,《左傳》就詳細地描述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公羊傳》《谷梁傳》則分别闡釋為“大鄭伯之惡”和“失子弟之道”。

2. 史書的體例

《春秋》,它是我國第一部以記事為主的編年體史書。除了這一體例之外,史書還有哪些體例呢?

紀傳體:紀傳體史書始創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記載曆史。用“本紀”叙述帝王;用“世家”記叙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用“表”統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書”或“志”記載典章制度;用“列傳”記人物、民族及他國。曆代修正史都以此為典範。

編年體:編年體史書按年、月、日順序編寫,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如《左傳》《資治通鑒》等都屬于這一類。

紀事本末體:始創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這種體裁的特點是以曆史事件為綱,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順序編寫。

通史:連貫地記叙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可稱為通史。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曆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曆史的史書稱為斷代史,始創于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餘都屬斷代史。

另外,還有記載各種專門學科曆史的史書稱專史,如經濟史、思想史、文學史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