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浩(孔劉飾)開車進入霧津市,霧蒙蒙,開車燈都看不清前路,穿過隧道,撞死一頭無辜的鹿。
同時,一輛列車呼嘯而過,撞向在軌道上的小男孩,隻剩一隻鞋子。
這是電影《熔爐》的開頭,生命如此脆弱,如此的被漠視。
電影的上映轟動一時,還引發了現實中法律的修改。
是有怎樣的一部電影?才可以有這樣的影響力。
影片主要講述美術老師姜仁浩,來到霧津市的一所叫慈愛的聾啞人學校任教。
發現校長和老師暴力性侵聾啞學生,在學生們的哀求下,他以平凡之軀為他們四處奔走,想給他們一個公道的故事。
抛開電影裡,那些讓人憤憤不平的情節和場景,談談導演如何以電影的語言,把這個真實事件展現在我們面前的。
影片以暗色調為主,開始就是霧氣蒙蒙的天空,看不到前頭的路,漆黑的房間。
學校的走廊,樓梯,過道,陰森森的,壓抑的,讓人無法喘息。
告訴我們,這個叫做慈愛聾啞人學校并不慈愛,孩子們在校長和老師的陰影之下,見不到光。
影片的音樂輕柔,緩慢,低沉,讓人聽着有些悲傷。
除了用色彩和音樂,光線和鏡頭的變化,推動着整個故事的發展。
比如受害聾啞學生金妍鬥在法庭作證,循着歌聲,看到了性侵現場,律師質疑她聽到聲音,要現場驗證。
這時鏡頭後移,從近景到全景,陽光從外面照了進來。
法庭有了光,給觀衆一種暗示,這是一個積極的信号,她真的可以聽到音樂,沒有說謊。
姜仁浩帶着孩子們去海邊,幾個近景鏡頭,看到離開慈愛學校的孩子們愉快的玩耍,愉快的表達,難得的輕松。
可是天空仍是陰霾,并不是藍天白雲,說明還不是柳暗花明,法庭上的證詞隻是短暫的勝利。
在他們離開海邊時,是黃昏,太陽快要下山。
預示着天快黑了,接下來他們面對的是黑夜,是困難,是阻力。
于是,我們看到了被告方慈愛學校的人員送錢送禮,協商和解,威逼利誘。
終于到了最後宣判,那天,導演用一個搖臂鏡頭,俯拍姜仁浩和學生,他們是顯得低矮而卑微,無足輕重。
姜仁浩來到法庭門口,外面陽光明媚,他看到陽光,希望有個好結果。可是門裡面是陰影,是黑暗。
法庭裡,一個全景鏡頭,法官背面,俯視整個法庭,光線稀疏,好像烏雲壓境。
不用看,就知道判決如何,校長和老師笑了。
接着是一個大全景鏡頭,黑暗籠罩整個霧津市,突顯判決的不公正。
學校的教室是黑的,法院也是黑的,孩子們的家也是黑的。
外面下起雨,就像人的心在滴血,不好的事情還在發生。
為什麼不是好人赢得勝利,壞人受到應有的懲罰?
其實導演給予每個人的鏡頭裡,早已有了暗示。
慈愛學校的校長和老師,為仰視鏡頭,他們嚣張,跋扈,高高在上,暗示着他們是權威的,掌控的,強權的,控制的群體。
姜仁浩老師在他們面前是俯拍鏡頭,是弱者,也要看他們眼色,才有工作。
姜仁浩老師來到學生面前,是仰拍鏡頭,背後有白色的光。
代表着他的到來,給孩子們帶來希望,帶來溫暖,雖然很微弱。
也說明他在孩子面前是依靠,是可以相信的人。
慈愛聾啞學習的學生們都是俯拍鏡頭,是弱者,可憐人,是被同情者,總是被欺淩。
所以不管姜仁浩老師和學生們如何去努力,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是徒勞的,鏡頭已經給了答案。
為了增加真實感,全片大都使用手持攝影,輕微晃動的鏡頭,像記錄片一樣,記錄下這些殘酷的事實。
手持近景鏡頭,拉近了與觀衆的距離,就像親眼目睹這些慘劇一樣,觸動人心,讓人忍不住逃離,卻無法忘懷。
導演用了高超的,準确的電影語言,再現不為人知的,卑微的群體—聾啞兒童,他們不幸,在學校裡受到的非人的待遇。
這種問題要引起重視,應該要為他們做些什麼,就如影片裡的姜仁浩老師一樣,盡心盡一份力,哪怕最後,不能所願。
我是很想知道姜仁浩老師最後是否還能找到工作?電影沒有給出答案,但他的愛,他的幫助,改善了孩子們的境遇,就是電影要表達的。
正如電影最後所說: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要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