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龍,在中國有着特别的寓意:象征尊貴、吉祥、智慧、力量。
古人雲:“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隐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隐則潛伏于波濤之内。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一、祖龍
圖片來源網絡
據《道藏》述:祖龍乃:“龍祖大帝”,出現在第一量劫之初,龍首人神,可以随心所欲變化。
相傳,最初天地混沌,周圍一片漆黑。一天,盤古突然從沉睡中醒來,發現混沌世界了無生趣,沒有任何生機,于是盤古掄起開天神斧,一斧劈開了蒼茫的天地,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這時,陰陽運轉,衍生了地、風、水、火四大先天元素,而先天四大元素相互融合,又孕育出了三大先天神獸。
圖片來源網絡
洪荒初期,這三大先天神獸,祖龍、元鳳,始麒麟統一洪荒,祖龍統領鱗甲類生物、管理水中生物;元鳳統領天下飛禽、管束天下百禽;始麒麟統領走獸、執掌大地的萬獸。
開始,大家都能和睦相處,但是随着祖龍野心越來越大,想要一統洪荒。祖龍開始挑起事端,發動大戰,其他兩族迫不得已參與決戰,三族之戰由此拉開序幕。
這一天,他們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大地也是一片瘡目,化為焦土。萬物生靈十不存一,各種上古異獸也消亡殆盡。
圖片來源網絡
戰後,天降懲罰,三族永世不得翻身。祖龍因殺伐太兇、業戾太深,以至于自身氣運盡喪,被囚禁在昆侖山下的龍泉洞内,麒麟一祖幾乎全部消亡,始麒麟發下宏願後隕落麒麟崖,元鳳也被罰永世鎮守不死火山。這一時期,因道教元始天尊年号稱為龍漢,故稱龍漢大劫。
二、燭龍
燭龍,又名燭陰、燭九陰,号稱玄水真神。
據《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䏿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燭龍身為鐘山山神,名叫燭陰,他睜開眼睛便是白晝,閉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氣便是寒冬,一呼氣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風,身子有一千裡長。
圖片來源網絡
這位燭陰神居住在無啟國的東面。不吃不喝千萬載,燭龍眼裡發出的光芒如極光,可照亮九幽黃泉之下的冥界。
傳說燭龍的肉身能一半盤住整個大荒不周山,另一半身軀還能纏繞整個支撐天地的擎天之柱,直入茫茫蒼穹,不見其首。
龍漢大劫後,祖龍氣運盡喪,由燭龍執掌剩餘龍族,其本身由盤古軀體所化,神通廣大,帶領着剩餘龍族慢慢修養生息。
三、應龍
圖片來源網絡
應龍,全稱應時之龍、應德之龍,其名為吉,亦名庚辰,即黃龍、飛龍,是古代神話中一種有翼的創世龍神,也是中國傳統中的四大神龍之一。
據《山海經 ·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所謂應龍者,當為黃帝之功臣。亦為禹之功臣,應龍遊景雲,馭六氣,乘萬變,朱衣戴纓。”
應龍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生有翼翅的龍,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飛龍在天”,受經下凡成了黃帝手下最厲害的大将,軒轅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正是應龍斬殺了蚩尤與蚩尤與誇父,讓黃帝取得了勝利,後來又助大禹治水。
圖片來源網絡
黃帝雖然勝利了,但女魃和應龍卻經此一戰,法力消耗過大,再也無力升天,後來女魃隐居在北方,所以北方幹旱 少雨,應龍蟄居在南方的山澤裡,所以南方潮濕多雨。
蟄居南方,應龍整日無事。時光流逝,鬥轉星移,一轉眼就到了大禹時代,洪水泛濫,生靈塗炭。大禹肩負起拯救蒼生的重任,應龍前來幫忙,以尾劃地,劃出江河,疏導洪水而立功,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
四、青龍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古代法力無邊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以青龍為“四大天神”之首。是上古神獸,東方之神靈。
青龍源于遠古星宿崇拜,是代表太昊與東方七宿的東方之神,于八卦為震、巽,于五行主木,象征四象中的少陽,四季中的春季。
據《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天神之貴者,莫貴于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青龍所居,不可背之。
圖片來源網絡
青龍作為祖龍的嫡系子孫,天分極高。龍漢大劫後,天地不穩,需四種天生神聖鎮壓四極,青龍為保龍族氣運,成為鎮壓天地四極的四大神獸之首。後成為東方青帝,是東海龍王的祖先。
五、黑龍
圖片來源網絡
黑龍是龍族中惡名很大的種族。它通體黝黑形貌兇惡,戰鬥力非常兇猛。是邪惡的化身。
《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
據說黑龍是水神共工手下的一員大将,和相柳、浮遊平起平坐,曾追随共工和火神祝融作戰,隻可惜兵敗,共工怒觸不周山導緻天塌地陷,洪水倒灌,黑龍在洪水中興風作浪,禍害生靈。
心系天下的女娲便借了盤古的開天斧和後羿的神箭前去阻止黑龍,最後在兩大神器的加持下女娲成功消滅黑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