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越和秦霄賢,組cp了?
一個是古靈精怪元氣女主播,一個是天降白馬直球大明星。
大明星愛上女主播。
這不就是晉江梗走進現實了嗎?
本以為,我又挖到了什麼寶藏偶像劇。
怎麼也沒想到,這溢出屏幕的cp感,竟然出自一部情景喜劇——
國綜《開播!情景喜劇》裡的作品《家有姐妹》。
有限的場景,固定的人物關系,以及抖包袱時總會出現的大笑音效……一下子就讓我回憶起以前追情景喜劇的日子。
細細想來,我們似乎已經太久沒有在熒幕上看到好看的情景喜劇了。
因此提到情景喜劇,很多人好像覺得這是個落伍的東西。
那這些年,情景喜劇真的消失了嗎?
并不盡然。
在我們生活裡的各個地方,都有它出現過的痕迹。
《我愛我家》中的葛優躺成為當代年輕人擺爛時愛用的經典表情包;
《家有兒女》裡叛逆小孩劉星的那句”我想把這頭發染成綠的“如今依舊是網絡爆梗;
至于那部80、90後心中不可替代的神劇《武林外傳》,這麼多年過去,它依舊時不時就會在互聯網上”文藝複興“。
不管是關門潮、失業潮、漲價潮……總之沒有《武林外傳》套不上的現實。
為什麼呢?
因為情景喜劇是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現狀和精氣神的。
但如果現在問你,印象最深的離現在最近的一部情景喜劇的名字。
估計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同樣由《武林外傳》編劇甯财神操刀的,《龍門镖局》。
而龍門镖局已經是九年前的作品了。
對于如今斷檔已久的情景喜劇來說,如果能再次看到一部優秀的情景喜劇出現在熒幕上的,很少會有人會對它不抱期待。
在觀衆亟需一部屬于現在這個時代的情景喜劇的關口,《開播!情景喜劇》出現了。
為了尋找有未來發展可能性的優秀情景喜劇,節目組把自己變成情景喜劇的試驗場。
邀請了八個參賽劇組,在三個月的時間裡進行創作參演,最後選出一部作品制作成劇在東方台播出。
目前為止,節目已經更新了九期。
八個參賽劇組中的作品都各有優缺點。
比如開頭提到的《家有姐妹》;
這組勝就勝在,編劇給演員安排的角色人設都挺貼合演員本身的。
楊超越演不願出門,熱衷于宅家搞直播的小妹。
《武林外傳》裡的”祝無雙“倪虹潔則飾演一天到晚忙活工作,難得着家看孩子的姐姐。
“邢捕頭”範明在裡面飾喜歡碎碎念的唐僧式老爸。
演員演得輕松自然,氛圍有了,生活感就出來了。
小沈陽組的《沈陽這一家》同樣是家庭題材。
不過這組的家庭氛圍更濃。畢竟小沈陽這次是帶的現實生活裡的老婆一起出演。
雖然故事題材不新,劇情也沒有什麼出人意外的地方。
不管是”容貌焦慮““老年人反詐”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
但這組的作品是最為規整成熟的,感覺整理整理就能直接上電視。
除了這兩個比較傳統的情景喜劇作品,其它作品在形式或者題材上都有新的嘗試。
像是李雪琴組的《今天有演出嗎》。
從陣容開始就極為混搭:相聲演員孟鶴堂,脫口秀演員李宗恒,歌手金志文以及搞笑博主老四。
因此呈現的作品不僅包袱又響又密,而且演着演着還能來段才藝表演。
比如,第二集李雪琴改編金志文的歌曲《乘風破浪》,一邊是文藝惆怅的”放下車窗,路還很長“,一邊是土味惡搞的“酸菜的缸,腌透悲傷”。
同樣是創業題材的《超凡的夥伴》。
雖然才播出了一集,但重要角色形象刻畫鮮明,節奏穩當,得到了不少的好評。
至于來踢館的辣目洋子組則把背景放在了古代。
講述了一個冒牌公主遠嫁到外邦,結果這個城邦又快要被滅國了的故事。
假公主跑也不是,不跑也不是的開場簡直自帶笑點。
可惜的是,演員演得有些拘謹,包袱都沒太響起來。
就像網友所說的幾期下來,有的可能不夠搞笑,有的可能過于平淡。
甚至整個《開播!情景喜劇》都存在不可忽視的缺陷。
但就站在國内情景喜劇發展的角度,還是能看出東方衛視和春光好傳媒制作這檔節目是真的想盤活這個市場。
一來,内棚布景上下了大成本;
節目組首次啟用12000平米錄制場地和6個移動車台。
并且現場還準備了來自《武林外傳》《我愛我家》《炊事班的故事》《東北一家人》《家有兒女》的一比一還原的喜劇模型,向經典緻敬。
二來,嘉賓陣容上幾乎包含了見證中國情景喜劇史的重要人物。
尤其是顧問團中的英達。
英達是中國情景喜劇的傳道士。原本中國是沒有情景喜劇的。是英達赴美留學的時候受到《考斯比秀》的啟發,才将情景喜劇這一模式帶回了中國,開創了一個屬于中國情景喜劇的新時代。
在好友王朔以及文學大師梁左的幫助下,1993年英達導演即巅峰的作品《我愛我家》由此誕生。
作為中國首部情景喜劇,這部作品伴随了無數人成長。
後來英達又執導了《閑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地下交通站》《家和萬事興》等一系列情景喜劇。
也許你會問,既然這些有經驗的導演、演員都在,那為什麼需要靠節目來盤活情景喜劇呢?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會看中國的情景喜劇發展。
從1993年的《我愛我家》到中間大量的情景喜劇湧現再到2006年最後的輝煌《武林外傳》。
這些我們熟悉的經典作品之後并不是沒有新的情景喜劇出現。
《衛生隊的故事》(2008)《無敵三腳貓》(2009)《家有外星人》(2009)……
盡管這些作品可能不及經典作品的人氣高,卻依舊擁有屬于自己的市場。
然而最近這兩年,更多平台打着”複興情景喜劇“的口号所做出的劇,卻幾乎都石沉大海了。
究其原因,大抵是——時代不同了。
衆所周知,情景喜劇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能夠針砭時弊。
表面看上去是喜氣洋洋一團和氣,但劇作的内裡卻是在辛辣地諷刺現實。
因此創作者往往源自于當時的生活現狀。
比如走平民路線的《閑人馬大姐》。
英達帶着團隊邊寫編排,頭天寫劇本,第二天拍攝,一周内播出。寫不出來的時候,編劇就翻報紙看最近新發生的事能不能安在馬大姐身上。
英達說,“在這部情景喜劇中,我們試着加入了時效性,世界杯、奧運會甚至天氣變化,剛剛發生的事,沒兩天就已經播出了,再加上馬大姐這樣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深得觀衆共鳴。”
然而随着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人們每天被大量的信息轟炸,編劇寫梗的速度拼不過新聞更新的速度。
再加上拍攝周期和後續審查,等真正呈現在觀衆面前,也許隻剩下”殘羹冷飯“了。
時效性的缺失,導緻劇本制作難度越來越大。情景喜劇的效果越來越差,收視情況也就越來越不可觀。
由此願意花力氣宣傳扶持的平台便也愈發稀缺。
沒有平台扶持,制作成本上不去,發放到演員和編劇上的酬勞更加少,人才也就慢慢流失掉了。
而演員、編劇在以上變化中的流失,對标準嚴格的情景喜劇來說是很緻命的。
功力不夠的編劇完成不了情景喜劇動辄上百集的體量;沒有經驗不願下苦功夫的演員也無法拿捏住喜劇角色的精髓。
更何況情景喜劇一拍可能就要好幾個月甚至幾年。這當中需要投入的成本極為大。
而《開播!情景喜劇》這檔節目好就好在,他的目的是“IP孵化”。
節目組讓市場團、觀衆團和從業者都坐在一起集思廣益。一個作品播完,所有的問題都擺在台面上。
劇組能直觀地看到觀衆為什麼不喜歡,市場團為什麼不願意投資。
即便成績不佳,節目組也不會淘汰,而是給你時間和機會去調整。
這就給了從業者極大的試錯空間。
比如說,情景喜劇要不要配音的問題。
王祖藍組的《無線訓練班》都是香港TVB的演員,因為現場表演普通話還是有口音,語言上比較吃虧。
于是就有嘉賓建議他們嘗試下配音。
但是在原音版本和配音版本兩相對比之後,大家一緻認為原音所能傳遞出來的演員表演的溫度是配音無法做到的。
如此,演員苦惱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比如,情景喜劇要不要創新?
王秋雨組的《再見愛人》,一上來就是一段熱力十足的歌舞表演。
在情景喜劇中加入音樂劇的元素,形式頗為大膽。
由此還引起了創作者和嘉賓之間的激烈讨論:這種還能算是情景喜劇嗎?
英達認為,這組的步子邁得有些過于大了,偏離了”情景喜劇“的核心。
但演員吳彼則認為,經典難以超越,不如避其鋒芒,開創一條新的路子。
不過劇組在尋找情景喜劇未來發展新的可能性。這個初衷,得到了尚敬導演的肯定。
說到尚敬導演,喜歡看情景喜劇的觀衆一定不會陌生。
他曾創作了《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等多部中國情景喜劇經典。
在現場執導時,尚敬會一字一句給演員摳台詞,摳動作,把每個角色都點到位。
對于情景喜劇,尚敬無疑是很有經驗的。
但這回他帶來的作品《薪劇場》也遇到了問題:情景喜劇要不要為了迎合市場做包袱?
在不斷地調整之後,團隊也與包袱達成了”和解“。
正如尚敬所言:”我們在做‘包袱’時,也把控着一部劇的線性發展。不違背原則基礎上,要考慮現在觀衆的需求和審美,别較勁兒。“
《開播!情景喜劇》就像是一家新開的酒樓,邀請了來自各行各業的食客、美食家一起品鑒試菜,廚師收到顧客的意見再進行調整修改。
顧客覺得哪道菜好吃,那就把它當做招牌菜打造,用它在頹靡的市場裡再造聲勢。
這就是為什麼英達選擇參加這個節目的原因。
英達在采訪裡坦言,情景喜劇是他第一個引進中國的,他有這個責任。
而《開播!情景喜劇》不管從投入、演員、導演和制作人都更強,觀衆的注意力更多。比起自己苦哈哈地幹很多年,影響還要大。
所以,與其說看了一兩期就蓋章論定中國情景喜劇已經消失了。
不如給情景喜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一件事情,不怕做不成,就怕沒人做。
隻要有人做,情景喜劇的春天
總會來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