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裡見秋風
文/葉少波
如今人們說起中唐詩人張籍,大家腦海裡一定會閃出這首七言絕句《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漂泊異鄉,念親懷遠本是人之常情。張籍的作品妙在這“複恐匆匆說不盡”,在同鄉要出發之前,他“臨發又開封”,詩人真的是發現疏漏又要添加進些新内容嗎,或許真的沒有。但就是這一個凡常動作,将其複雜細膩的内心世界袒露無遺,有多少想與親人傾訴的話語,有多少無法傳達的情感,唯恐詞不達意,方需反複檢點。北宋王安石讀到此處也忍不住擊節稱好,評價說“看似尋常最奇崛,誠如容易卻艱辛”,可謂一語中的。
張籍,字文昌,他是蘇州人,後來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烏江鎮),很早就來到洛陽求學,經孟郊介紹認識了韓愈,并且與之成為師生關系。此後張籍因為韓愈的舉薦擔任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後世也以“張水部”呼之。這水部員外郎辦公的地點就在洛陽,想那張籍從青少年求學洛陽,又在洛陽任要職,他與洛陽的緣分可謂深矣。
他的恩師兼恩公韓愈給他寫過一首《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的作品: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中對早春的觀察特别到位,稱得上是細緻入微,“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經典。
張籍任水部員外郎時,朱慶餘寫有《閨意》(也作《近試上張水部》)一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絕妙的是,朱慶餘自比為新娘子,以畫眉比所寫詩作,将新郎比張籍。表面上是問丈夫自己的畫眉是否合乎公婆的心意,實際上是拿出自己的詩作讓張籍把關,看看能否入了主考官的法眼。
因為擔任水部員外郎的張籍與主持進士考試的禮部官員,還可以說得上話,在“行卷”流行的唐朝,做這種功課是很自然的。為了消除朱慶餘的擔憂,張籍寫下《酬朱慶餘》“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纨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以“善菱歌的越女”對應“越州籍的朱慶餘”,“更沉吟”是誇贊其擁有真才實學,未來一定能金榜題名。後來朱慶餘果然中了進士,他對張籍一直感念于心,就好比是張籍一生對韓愈的感激。
但就是被韓愈賞識也做到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的張籍,他的生卒年月并不明确,通常認為他約766年出生,約830年去世,他的詩歌在中唐詩壇還是有自己的獨特價值的,樂府詩歌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他一生癡迷詩歌,尤其崇拜杜甫。他迷戀“詩聖”到什麼地步?據說,他把杜甫的詩一首一首地燒掉,把燒完的紙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勺。
某一天,張籍的朋友來看他,看到張籍正在用蜂蜜拌紙灰,非常疑惑,就問他:你為何把杜甫的詩燒掉,又拌成灰吃掉呢?張籍解釋說:吃下去杜甫的詩,我就能寫出和杜甫一樣好的詩歌了。好友聽了張籍之言,立即笑得趴倒在地。
這個段子的可信度有多少,估計沒有人去深究,但是可以看出張籍對杜甫的詩歌成就得無比仰慕,當是不容置疑的。
814年,張籍洛陽的好友孟郊赴任途中猝然離世後,歸葬城東先人墳茔,他提議用“貞曜”為孟東野的私谥,他說:“先生揭德振華,于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如曰貞曜先生,則姓名字行有載,不待講說而明(《貞曜先生墓志銘》)”,“貞曜”二字無疑是對孟郊一生高潔節操的高度肯定,也說明他與好友相知之深。孟郊去世十年後,824年他的恩師韓愈也離開人世,當年老師曾為孟郊寫了墓志銘,而自己呢?至少在當前,并沒有見到張籍的墓志銘問世,否則其生卒年也不會不能确定下來。
生于蘇州的張籍,在與他有深厚淵源的洛陽城裡寫下的這首七絕《秋思》,的确讓後人見證其寫詩的功底,若是唐代洛陽需要打造城市宣傳片的話,“洛陽城裡見秋風”之句該不會落選吧?
作者簡介:
葉少波,洛陽伊川人,河科大附中語文高級教師,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喜歡探幽覽勝,閑暇閱讀自娛,紙媒發表散文若幹。
“今日作家”微信公衆号ID:jinrizuojia00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