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先師神采耀春秋

先師神采耀春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1 05:08:25

先師神采耀春秋(展一展庚子眉梢)1

先師神采耀春秋(展一展庚子眉梢)2

先師神采耀春秋(展一展庚子眉梢)3

先師神采耀春秋(展一展庚子眉梢)4

先師神采耀春秋(展一展庚子眉梢)5

先師神采耀春秋(展一展庚子眉梢)6

先師神采耀春秋(展一展庚子眉梢)7

◎何大齊

新春佳節馬上就要到了。老北京過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活動。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一直延續到二月初二龍擡頭,前後有将近兩個月的時間。

時間長,必然活動内容就十分豐富。從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開始,年俗活動接踵而至,這不僅是老北京的習俗,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逐漸積累的民風民俗的集中釋放和展示。

這些積累下來的生活習慣,最終形成了較穩定的習俗,體現在禮儀形式中。而這禮儀形式,蘊藏的是我們民族的道德理念、價值觀和民族精神。孔子說“禮養德”,意思就是禮儀形式可以培養人的道德情操。

春節是紅火的、熱烈的,飽含着對平安、團圓、幸福的追求。随着時代的發展,過去的很多禮儀習俗逐漸淡化,新的民風民俗形成。雖然外在形式可能不一樣,但傳統價值觀的核心部分是不被動搖的,這是我們的根,我們的脈,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這也是我寫下《北京的春節》這些文字并畫出這些畫作的原因。

廟會上的大糖葫蘆

和小糖葫蘆可不一樣

以前春節正月初一到十五,北京南城琉璃廠會有廠甸廟會,一年僅一次。賣的東西很有特色,很多是平日裡買不到的。

廠甸廟會是老北京人的最愛,尤其是孩子。孩子們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到十五必定會纏着大人,擇日去逛廠甸。廠甸可吃可玩兒可看的東西多了去了,但又好吃又好玩兒又好看的,就得數大糖葫蘆了。

說起糖葫蘆,現在的孩子大概隻知道冰糖葫蘆,大糖葫蘆與冰糖葫蘆不同,首先特别長,最長的六尺,最短的也有三尺。選大個的山裡紅去核,用長長的荊條串起來,表面刷上熬化的白饴糖。白饴糖是用麥芽和小米為原料制成的糖,和關東糖是同一類。制作時用刷子蘸上饴糖,刷在串好的山裡紅上,最後還要在頂端粘上粉紅色或綠色的三角形小旗子。小販在大籮筐上支起上面鑽好圓形孔洞的木架,把大糖葫蘆插在孔洞裡,小旗高高地迎風搖擺,十分耀眼,也是廠甸的一大标志。

大糖葫蘆是孩子們的最愛,選一串最長的扛回家,心裡那份快樂就别提了,我現在一想起來,那場面那心情仿佛就在眼前。

廠甸大糖葫蘆的觀賞和娛樂價值超出了它的食用價值,為什麼要把它做得那麼長呢?主要是為了吸引人的眼球,給人視覺上的美感,以烘托節日氣氛。為什麼不蘸冰糖而是刷上白色的饴糖呢?因為這麼長的葫蘆是沒法兒蘸冰糖的,隻能用刷子刷上饴糖。

大糖葫蘆讓孩子高興了,但它吃起來很不方便,那麼長,得用手一個一個撸下來放在盤裡才能吃。春節期間,雞鴨魚肉吃得比平時多,作息又不規律,很容易上火,鬧消化不良,吃這大糖葫蘆,是助消化、宜健康的。

史書記載,南宋光宗皇帝最寵愛的黃貴妃生了怪病,面黃肌瘦,不思飲食,禦醫用了許多貴重藥材,卻不見效。皇帝無奈,隻好貼榜招醫,一位民間郎中揭榜進宮,他在為貴妃診脈後說:“将山裡紅與紅糖煎熬,每餐飯前吃五到十枚,半個月後病就會好。”貴妃按此方服用後,果然如期病愈。皇帝大喜,命如法炮制,就做成了後來的大糖葫蘆。它在廠甸廟會之所以這麼受歡迎,孩子圖的是玩、樂、吃,大人圖的是有消食健胃作用,兩拍合一,就成必買之物了。

茶湯

名為茶湯,其實和茶并沒有關系

每到春節,最熱鬧的地方莫過于廠甸廟會,五行八作,各種娛樂、小吃都在此設攤搭棚。北京的小吃在這兒也大集合了,艾窩窩、豌豆黃、炒扒糕、灌腸、豆汁、驢打滾、果仁奶酪等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賣茶湯和油茶的。

賣茶湯的那個龍嘴大銅壺,通體金光锃亮,壺身鑄有遊龍,壺嘴是一個龍頭造型,龍口張開,開水就從龍口中吐出。龍頭上面系着兩朵絲絨質地的紅球,前後搖動,十分生動有趣。

這個大銅壺也是賣茶湯的招幌,它淨重就有九公斤,可以盛四十公斤水。壺的中心是個燒煤的爐子,外面包着壺體,當壺心炭火把水燒到沸騰時,銅壺旁的小汽笛就“嗚嗚”地叫起來,像是在招攬着食客:“快來碗茶湯吧!”

茶湯的原料是糜子面。做時先将糜子米淘洗幹淨,用涼水浸泡兩個多小時,撈出控幹水分,上碾子磨成面,再用細籮篩成糜子面。

茶湯攤上的大瓷盆盛着滿滿上尖兒的糜子面,小販取一個瓷碗,用勺子舀兩勺放在碗中,先倒入一點兒溫水,用小銅勺快速攪成稀漿狀,然後一手托碗,一手握住壺把,将壺推搬至傾斜,壺内的開水順着龍頭壺嘴兒快速沖到碗中,這時小販馬上又将碗向下拉到二尺多的距離,這是為加大水的沖力,使碗中的面漿沖翻上來,受熱均勻。随後他又迅速把碗向上提拉接近壺嘴兒,右手将壺拉回,原位平放好。整個動作連貫流暢,一氣呵成,真是一門技藝啊!

面糊在一瞬間被沖成杏黃色的茶湯,接着把碗倒過來朝下,茶湯下墜挂在碗邊。小販用手拍動,可使碗裡茶湯松軟,最後撒上一層紅糖,中間撒上一點兒白糖,再加上點兒糖桂花、金糕丁、青梅丁,又好看,又提味兒。

制作茶湯和沏茶相似,所以名為茶湯,其實和茶并沒有關系。

賣茶湯的都兼賣“油茶”。油茶是用牛的大棒骨中的骨髓煉成油,和白面粉一起炒制的。我小時候就曾到市場買回牛棒骨,回到家用錘子擊碎,取出中間圓柱狀的牛骨髓,先用鐵鍋加熱煉成油,把渣滓撈出,再将面倒入油鍋中不停翻炒,炒至微黃色即可。

沖制油茶的方法和茶湯相同,也要放紅糖、白糖等調料,但油茶有一種牛油的香味。這是高油脂、高糖的甜食,尤其在冬季,喝下一碗油茶能使人渾身發熱,并且很有飽腹感。

祭竈

竈王爺如何上天?二十三晚上來看祭竈儀式,就明白啦

臘月二十三祭竈,是迎接春節的序曲。所謂“二十三,糖瓜粘”,說的就是民間祭竈的風俗。舊時,差不多家家廚房都設有竈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

竈王龛一般設在廚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神像,有的旁邊還并排坐着“竈王奶奶”,兩邊貼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橫批“一家之主”,這表明竈王爺的地位,他的職責是保佑一家老小的平安。

在古代祭竈是在臘月二十四。從清朝始,帝王家于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也祭拜了。什麼事兒都是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的百姓也就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兒,祭竈是過小年兒的重要活動。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隻限于男人,女人要回避。

祭竈王爺,源于古人拜火的習俗,竈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發展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自古以來,大家庭的廚房就是是非之地,婆媳、妯娌,說長論短,是最容易暴露人性的場所。

傳說中玉皇大帝便派竈王爺守在廚房,觀察一家人的表現。我小時候家裡後院住着遠房親戚,我稱為“七爺”的一家。七爺常說:“竈王爺看着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到年終要上天,把一家人的善惡言行報告給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将對這家人進行獎懲。”那時我也就五六歲,十分好奇竈王爺怎麼上天?七爺說,二十三晚上來看祭竈儀式,你就明白啦。

好容易盼到了祭竈的日子,七爺上午就買回了關東糖和糖瓜。到了晚上,七爺鄭重地把竈王的畫像從佛龛上取下來,供在祭案上。祭案上的供品以關東糖和糖瓜為主。此外,還為竈王上天的坐騎準備了一碟草料和一碗清水。上香後,七爺口中念念有詞:“上天言好事,好話多說,不好事少講。”然後拿起關東糖,在竈口轉幾圈,待糖遇熱融化的時候,馬上往竈王畫像的嘴上抹幾下,又白又黏的糖饴就粘在了畫像上。意思就是用糖粘住竈王的嘴,讓他上天不能說壞話。我當時看了心裡想:“粘住了不能說壞話,那好話怎麼說出來啊?”但看着七爺莊嚴虔誠的面孔,和祭案上的竈王爺,沒敢問,怕七爺和竈王爺不高興。燒過香後,七爺把竈王畫像連同一碟草料一塊燒掉,煙灰騰空飛起,再把涼水潑在地上,竈王爺就這樣升天了。剩下的關東糖和糖瓜,随後也讓我們幾個孩子分食了。

到了除夕夜,七爺又買來一張新的竈王畫像,貼在佛龛上,意味着竈王爺又給請回來了,他将繼續保佑并監督一家人一年的生活。

除夕團圓飯

每道菜都有寓意

除夕的年夜飯,可以說是春節的重頭戲。

除夕的年夜飯被稱為“團圓飯”。老北京過去大多是大家庭,祖孫三代在一起生活,甚至還有四世同堂的。像老舍的小說《四世同堂》所描寫的一樣,一個大家族,十幾口人住在一個四合院裡,同吃、同住,當然長幼尊卑的禮數也多了。

一到年三十,家族成員都要趕回來,阖家團聚一堂,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除夕團圓飯,就是過了一個圓滿的年。如果有個别成員在外,确實趕不回來,也要在飯桌上給留個座位,擺上碗筷。

團圓飯是一年中最豐盛、最講究的,因為每道菜都有寓意。

例如,必有一道紅燒鯉魚,因為“魚”和“餘”諧音,也喻示着“年年有餘”;“四喜丸子”是在一個盆裡盛着四個大大的紅燒豬肉丸子,象征着“福、祿、壽、喜”四大喜事;一大碗紅燒五花肉,肥瘦相間,色美味香,寓意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用砂鍋清炖一隻整雞,熱氣騰騰端上桌,因為“雞”與“吉”同音,象征“吉慶”之意;“燒羊肉”是把大塊的羊肉用小火炖熟,撈出來風幹去掉水氣,再用香油下鍋炸焦,裝盤撒上椒鹽,那真是太好吃了。為什麼要用羊肉呢?因“羊”與“祥”在古漢字中是一個字,“祥”就是祈福的意思;擺在餐桌中央的是一個“八寶火鍋”,裡面的食材有葷有素,以熟料為主,炭火燒得湯水滾開,意思是今後的日子過得熱烈歡騰。

素菜必有“芥末墩兒”,這是下酒開胃的涼菜,北方冬季當家菜就是大白菜、蘿蔔,選上好的白菜心,切圓圓的一截兒,澆上金黃色的芥末汁,再倒上米醋、香油,既解油膩,顔色形狀又像金元寶,圖吉利。還要有一碟“心裡美”蘿蔔絲,用醋糖一拌,鮮紅水靈,酸甜可口,吃起來嘎嘣脆,也是企求來年日子有聲有色,事事順心。

一大桌子的菜,每樣都有說道兒,都是對生活的企盼,圖的是吉利興旺。

年夜飯的主食是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餃子的形狀又很像一個個小元寶,也寓意着新年發财。看這一桌子團圓飯,滿滿的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記得那時候快過年,母親提前好多天,就忙裡忙外采買、燒制,到除夕下午,全家動手做年夜飯。洗菜、和面、切肉、剁餡兒,真是歡聲笑語,喜氣洋洋。包餃子時,總是奶奶親手和餡兒,餃子好吃與否,全在餡兒上。包的時候全家上陣,圍着八仙桌一邊說笑,一邊幹活。我們這些孩子興奮地裡出外進,把包好的餃子一屜一屜往廚房裡運送。

待晚上餐桌上飯菜擺好,便要要按長幼就座,奶奶要在坐北朝南的正座,其次是父母、叔叔、姑姑,最後是我們這些孩子。吃飯時也要奶奶先動筷子,家庭的規矩是必遵的。

飯後,我們打着燈籠在院兒裡放鞭炮,要熬到初一淩晨,長輩給孩子發了壓歲錢,我們也實在熬不住了,這才上床休息,在不絕于耳的鞭炮聲中入夢了。

初一拜年

“過年好”聲不絕于耳

拜年是中國的傳統習俗,這個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早在漢代就有拜年一說,到唐代更加盛行,上至皇親國戚、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到了農曆正月初一,都要相互拜年。宋朝詩人鄭剛中詩裡就言道:“村巫吹角天将曉,裡巷拜年争欲早。”可見這新春拜年,乃是開門第一件要事。

除夕守歲到交子時刻,就是大年初一了。天亮後孩子們要換上新衣服,大人也都穿戴整齊、梳洗打扮。新年新氣象,圖個好兆頭。

我小時候初一時要先給家中輩分兒最高的奶奶拜年,雙膝跪地行叩頭禮,祝奶奶健康長壽,然後依次給父母、叔叔、姑姑行禮。因家裡長輩太多,所以除奶奶之外,其他長輩就都行作揖禮了。

作揖時要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抱右拳。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真誠、尊重,這不能錯了,如換成右手抱左手是不吉利的。抱手後上下搖動,上過頭,下過膝,祝家中長輩吉祥平安,萬事如意。家中拜完走出院門,遇到街坊鄰居,都要相互作揖道賀。“過年好”聲不絕于耳,一派喜慶祥和。

我家親戚朋友多,去拜年時要在除夕前準備好禮物,在西四牌樓路西的“福蘭齋”糕點,買好若幹點心匣子。到每一家都不能空着手。除了點心匣子裡的“細八件”,還要買一些茶葉、水果、酒等,提的東西因人而異。

初二就要到外公外婆家去了,那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見到外公外婆,先跪地叩頭,口中還要說着祝二老長壽等吉祥話兒,外公外婆總是笑不攏嘴地誇獎一番。接着就給壓歲錢。見到舅舅、小姨也要作揖行禮,大家其樂融融。到外婆家,是要留下吃午飯的。外婆家的年菜和我們家的可不一樣,别有風味。我特别記得有一道素菜,是用豆腐絲和胡蘿蔔絲加上各種作料炒制的,晾涼了撒上熟芝麻,端上飯桌香味撲鼻,太好吃了。

老北京拜年禮數可多了,男人見面相互左手抱右拳作揖,女人見面要右手按在左手上放在右側腰間搖動,腿還要半蹲下,這個禮節叫“拜拜”。到了重要的親朋家,先要向佛像三叩首,再向祖宗牌位和影像三叩首,然後才向屋内各長幼依次行禮。

通過拜年,把一年中很少見面的親戚朋友都走了一遍,增強感情,融入親情,相互關懷,相互祝福,是老北京人際交往的極好時機。

繪圖/何大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