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迎來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度,進入芒種節氣,也是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産處在“三夏”大忙時節,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是播種最忙的時節,民間又稱“忙種”。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直接表征農事活動的節氣。”中國農業博物館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強說,“芒種”一詞,始見于《周禮》:“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此時正是南方種稻與北方收麥之時,“芒種”的含義也可解釋為“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一頭連着收,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頭連着種,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芒種“忙種”,忙什麼?
芒種節氣是農業生産的關鍵節點。那麼芒種“忙種”,有多忙?
俗語說:“春争日,夏争時”,經社君采訪發現有一則農諺“小滿趕天,芒種趕刻”。芒種農忙,甚至以刻計算時間。唐志強解釋,在我國大部分農業地區,芒種既要播種秋收作物,同時也要争分奪秒,趕在雨季前搶收夏熟作物,同時還要管理好春種作物,“收、種、管”同時交叉進行,是一年中最忙的節氣,“家家忙農事,田間無閑人”。
先來看看芒種忙收。芒種時節,小麥已經成熟,葉綠素被分解,葉黃素的顔色就顯現出來,“滿地鋪金黃”,再等籽粒容易脫落,必須搶收搶曬,防止落粒,确保顆粒歸倉。“芒種麥上場,龍口奪糧忙。”唐志強說,麥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風刮。“麥收如‘龍口奪糧’,中國古代講龍王控制雨,‘龍口’意指天氣降雨等極端天氣。”
芒種時節,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邢莊鄉大廟楊村的村民搶抓晴好天氣忙着搶收小麥。李新義攝
唐志強說,以前麥收有五忙:一割、二拉、三打、四曬、五藏,由于農活繁重,還衍生出了助人收麥的“麥客”,麥收時節的“麥假”。現在随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頂着烈日、揮鐮割麥漸漸成為曆史,取而代之的麥浪滾滾,機聲隆隆。我國冬小麥97%以上都靠機收,其中30%需要機械跨區來收割。
再來看看忙種。農諺:“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芒種是一年中播種移栽的關鍵節點。唐志強解釋,華北地區一般9月底到10月初便有霜凍,芒種至早霜時節大約隻有100天左右,過了芒種再播種的作物,會因耽誤了農時而在成熟期遇到霜害,很難正常成熟,嚴重影響收成。夏大豆、夏玉米等作物生長期有限,為保證收成,必須盡量提前播種或栽插。長三角地區種植單季晚稻,芒種期間正是水稻移栽适期,“早上一片黃,中午一片黑,晚上一片青”。
早上,成熟的麥子還沒收割,一片金黃;中午搶收完畢,露出土地原本的黑色;晚上搶種結束,又呈現青苗一片的綠色。金黃的麥浪轉眼間化作嫩綠的稻秧。
農民在田間準備插秧。郭振毅攝
芒種忙管。我國幅員遼闊,同一節氣,各地的農業生産也有區别。“東北芒種麥追肥,華中芒種麥收回”。唐志強說,東北、西北地區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麥仍需抗旱保墒,适時澆水追肥,做好生長後期的田間管理,确保糧食的豐産豐收。随着雨季的來臨,氣溫逐漸升高,南方地區進入病蟲草害、漬澇、冰雹等自然災害高發期,春種的莊稼如棉花、玉米、早稻等春種作物進入生長的高峰期,此時要加強田間管理,追肥補水,除草防蟲。
芒種時節,領略農耕文明特有的浪漫和儀式感
唐志強說,芒種是和農事聯系最為緊密的節氣,芒種的許多習俗都有農事直接關聯。如果以時間順序串聯芒種習俗,很容易發現其中蘊含着中國人的農耕文明的儀式感和忙裡偷閑的浪漫:先是别花神、青梅煮酒,再舉行開犁節、梳秧節。插秧勞作間隙,不忘打泥巴仗解乏,栽插後還要舉行安苗儀式,最後夫妻雙雙來到果樹下嫁樹,祈祝秋季碩果累累。
芒種送花。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具體細節可以從《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描寫中,看出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芒種一到,長江中下遊等地的梅雨就淅淅瀝瀝地降臨,梅雨借用了青梅黃熟的物候,東漢時《四民月令》的占候歌謠中便已有“黃梅雨”的說法。唐志強說,芒種習俗跟青梅淵源很深,從夏朝時就有芒種時節煮梅的食俗。大家熟悉的“青梅煮酒”始見于宋詞之中,後來,随着《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故事的廣泛流傳。在盛産青梅的南京市溧水一帶,至今保留有在芒種時節泡制青梅酒的習俗。我國北方産的烏梅也很有名,将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剪紙作品《芒種》。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供圖
梅源梯田開犁節是浙江省雲和縣梅源山區在每年芒種時令啟動夏種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有着近千年的曆史。每年芒種這一天,當地農民們都要舉行儀式,犒賞耕牛、開地犁田,拉開梯田耕種插秧的生産大幕。如今這個民俗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芒種舉辦的“梳秧節”,是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民族傳統節日,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打泥巴仗節。貴州省黎平縣一帶的侗族群衆,在每年的芒種前後,分栽秧苗的時刻,都要過一個青年男女歡樂嬉鬧的“打泥巴仗”節日。節日當天,青年男女一起來到田間插秧,秧田插完後,互扔泥巴,嬉笑打鬧,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最受歡迎的人。雙方停止後,大家一起來到小溪邊,邊洗身上的泥巴邊又打起水仗,到處是人們的歡呼聲和笑聲。
棗農在砑棗。資料圖片
“嫁樹”習俗。芒種時節,果農會将不同的果樹進行嫁接,使之結出的果實在形狀和質量上得以互補。也有的簡單地用刀在果樹上劃出幾道口,讓其吸收外面空氣,增加果實産量。在河南新鄭,棗樹的盛花期,村民們用斧子在棗樹的腰間砍磕出不深不淺的刀印子,俗稱“砑棗”。原來,夏季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棗樹養分過盛,水分往上走,光長葉子和樹幹,反而不結果實,通過砑棗樹調控樹體養分,就會長出香甜的果實。
今日芒種,這些知識點你get到了嗎?
作者:常欽
來源: 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