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開封城,徽欽二帝和宗室、大臣等3000餘人被金兵俘虜北去,當時康王趙構不在開封,所以逃過了一劫。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繼續延續趙宋的統治,這也是南宋的開始。趙構死後,因無子繼承所以将皇位傳給了宋孝宗趙昚,皇位又回到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
南宋自宋高宗趙構開始,曆經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宋甯宗趙擴、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宋恭帝趙顯、宋端宗趙昰和宋懷宗趙昺8位皇帝,從他們的統治來看是一代不如一代,本文就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南宋的九位皇帝。
1、宋高宗趙構趙構,宋徽宗第九子,北宋時期曾先後被封為蜀國公、廣平郡王、康王。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第一次南下攻打開封時趙構被派到金營當人質。金軍第二次南下時趙構再次赴金營求和,中途折返到相州,被任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不久,靖康之變發生,開封城内的徽欽二帝及宗室、大臣3000餘人被金軍俘虜北上,趙構逃過一劫,随後他在南京應天府即位為帝。
趙構影視形象
趙構即位後,他一面任用嶽飛、韓世忠等人抵抗金兵,一面又任用汪伯彥、秦桧等人與金國媾和。即使嶽飛一路北上,直搗黃龍府,趙構還是用十二道金牌将其召回,緻使北伐功虧一篑,最終在主和派的“努力”下與金國達成了紹興議和。趙構放棄了北方舊疆并對金國稱臣納貢,奠定了南宋偏安的局面。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金海陵王完顔亮入侵南宋失敗後,趙構将皇位禅讓給了養子趙昚,自己做起了太上皇,這一年趙構55歲,此後他在德壽宮頤養天年。
淳熙十四年(1187年),趙構在德壽宮駕崩,時年80歲,自55歲禅位開始,他做了25年的太上皇,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太上皇。趙構去世後其廟号為高宗,即我們後世所稱的“宋高宗”。
2、宋孝宗趙昚趙昚,原名趙伯琮,父親是秀安僖王趙子偁,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因趙構失去生育能力,所以趙昚6歲的時候就被趙構養在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先後被封為建國公、普安郡王、建王。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構将皇位禅讓給趙昚,皇位又回到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趙昚繼位後,為嶽飛平反,逐漸開始為被貶谪和罷免的主戰派大臣平反複官。他重用主戰派,積極備戰。
宋孝宗趙昚
隆興元年(1163年),趙昚任用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了隆興北伐,雖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金軍優勢兵力的反擊下加上宋軍主将不合,軍心渙散,最終北伐失敗,不得不再次與金國議和。
北伐失敗後,宋孝宗專注于内政的治理,南宋在他的治理下呈現出一片祥和的局面,百姓生活安居樂業。
淳熙十四年(1187年),趙構駕崩後,趙昚非常悲痛,表示要守孝三年,開始讓太子趙惇參與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将皇位禅讓給太子趙惇,自己當起了太上皇。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在重華殿病逝,終年68歲。
3、宋光宗趙惇趙惇,宋孝宗趙昚第三子,宋朝第12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孝宗繼位後被封為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被封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即位為帝。
宋光宗
趙惇繼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闱妒悍”,懼内心理嚴重,以緻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
紹熙五年(1194年),趙汝愚、韓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後吳氏的支持下擁立嘉王趙擴登基,是為宋甯宗,而趙惇被迫成了太上皇,慶元六年(1200年),趙惇在壽康宮去世,終年54歲。群臣上廟号光宗,史稱“宋光宗”。
4、宋甯宗趙擴趙擴,宋光宗次子,宋朝第13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先後被封為英國公、平陽郡王、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為太子,同年趙擴在趙汝愚、韓侂胄的支持下即位為帝。
趙擴即位後,有擁立之功的趙汝愚和韓侂胄都成了宰相并競争激烈,形成了黨争,次年趙擴罷免了趙汝愚,韓侂胄開始一黨專權。
趙擴
開禧年間,趙擴打算收複故土,他追封嶽飛為鄂王,下令削去秦桧死後所封的申王爵位和“忠獻”谥号,改谥“謬醜”,下诏追究秦桧誤國之罪。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率軍北伐,可惜北伐失利,被迫與金國簽訂了嘉定和議。
嘉定十七年(1224年),趙擴在臨安福甯殿去世,終年57歲。
5、宋理宗趙昀趙昀,原名趙與莒,是宋甯宗的遠房侄子,他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十世孫,傳到他這一代時與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很遠了,他的父親在世時沒有任何爵位,與平民百姓無異。
宋甯宗雖然高居帝位,但是他的八個兒子全部早夭,一時之間沒有繼承人,後來趙與莒被選中,先是繼承了沂王的爵位,兩年後被立為皇子。嘉定十七年(1224年)甯宗駕崩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是為宋理宗。
宋理宗
趙昀在繼位理政的前十年一直處在史彌遠的“淫威”之下,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真正親政。趙昀親政後,罷黜史黨、親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頓财政,南宋朝廷呈現出一個朝氣向上的狀态。
端平元年(1234年),宋理宗趙昀聯蒙滅金,同年出兵收複三京,可惜最終失敗。次年蒙古大汗窩闊台以宋朝違約為由,全面侵宋,開始了宋蒙之間40多年的戰争。
晚年,宋理宗趙昀沉湎酒色,逐漸荒廢朝政,朝廷大權落入了丁大全,賈似道等奸臣的手中,南宋的國勢也急轉直下。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在臨安府去世,終年60歲,他是南宋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時間長達41年,僅次于北宋仁宗皇帝。
6、宋度宗趙禥趙禥,榮王趙與芮之子,宋理宗趙昀的侄子,宋朝第15位皇帝,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雖然當了41年的皇帝,但是他的兒子都早夭,所以趙禥被宋理宗收養并于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為皇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去世後,趙禥繼位為帝,這一年距離南宋滅亡還有14年。
宋度宗
趙禥繼位後,孱弱無能,荒淫無度,整天在後宮與妃子們花天酒地,軍國大權全部交給了權臣賈似道掌管,本就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更是江河日下。
鹹淳十年(1274年),趙禥因酒色過度,死于臨安宮中的福甯殿,遺诏由太子趙顯繼承皇位。
7、宋恭帝趙㬎趙㬎,宋度宗次子,宋朝第16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鹹淳十年(1274年)繼承皇位,因他當時才3歲,所以由謝太後臨朝稱诏,朝政大權仍然由賈似道把持。
宋恭帝
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趙㬎退位向元朝投降,他自己被元帝降封為開府儀同三司,瀛國公。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趙㬎被元世祖忽必烈送到吐蕃學習藏文、佛經,後出家,從事佛經研究和翻譯。至治三年(1323年),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終年52歲。
8、宋端宗趙昰趙昰,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趙㬎和宋末帝趙昺的長兄。宋朝第17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繼位前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
宋端宗
德祐二年(1276年),宋恭帝趙㬎在臨安皇城裡舉行了受降儀式,宣布正式退位,不久被忽必烈要求北上觐見。趙㬎北上後,趙昰被文天祥、陸秀夫等人擁立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圖謀再度中興。可是此時的南宋朝廷行将就木,已經無力回天了。不久趙昰等人回到福州,趙昰在福州繼位,是為宋端宗。
然而此時元軍已是長驅直入,南宋的疆土一失再失,趙昰也在不斷的難逃。景炎三年(1278年),趙昰在碙洲荒島上病逝,年僅9歲。
9、宋懷宗(末帝)趙昺趙昺,宋度宗第三子,宋朝第18位皇帝,南宋第九位皇帝。繼位前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病逝後繼位,時年僅6歲。
宋末帝
第二年(1279年),南宋與元朝在崖山進行了最後的決戰(崖山海戰),南宋戰敗,元軍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背着宋末帝趙昺在崖山跳海身亡,十萬軍民個跟着跳海殉國,享國320年的宋朝正式滅亡。
小結:
通過對比兩宋的18位皇帝,個人覺得南宋的9位皇帝整體實力都比較弱。整體而言,宋朝的皇帝們子嗣都不算太旺盛,尤其是南宋的皇帝們,好幾位都沒有兒子來繼承帝位,隻能從遠房宗室中挑選中意的繼承人。
加上南宋本就偏安一隅,曆任皇帝中不乏有恢複中原之志的,但是均以失敗告終。前期有強大的金國,後期又有崛起的蒙古(元),南宋又長期處于南方溫柔之鄉,最終滅亡也是必然的了。
附南宋曆任皇帝在位時間:
宋高宗趙構(1127-1162年),在位35年,當太上皇25年,1187年去世,終年80歲;
宋孝宗趙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當太上皇5年,1194年去世,終年67歲;
宋光宗趙惇(1189-1194年),在位5年,當太上皇6年,1200年去世,終年53歲;
宋甯宗趙擴(1194-1224年),在位30年,1224年去世,終年56歲;
宋理宗趙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1264年去世,終年59歲;
宋度宗趙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1274年去世,終年34歲;
宋恭帝趙㬎(1274-1276年),在位2年,1323年去世,終年52歲;
宋端宗趙昰(1276-1278年),在位2年,1278年病逝,年僅9歲;
宋末帝趙昺(1278-1279年),在位1年,1279年跳崖而死,年僅7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