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還記得《囧媽》剛轉網播的當口,我以此做切入,回顧了2003年的國産電影行業在非典期間遇到過什麼挫折、又是如何在抗疫成功後通過調控,實現迅猛發展的。
那時的我應該也犯了傲慢的錯誤,結論下得太快太斬釘截鐵,以至于在全球混亂的當下來看,樂觀得有點缺心眼了。
△原本應當重磅推出的《花木蘭》宣布撤檔
但确實沒人能料到新冠疫情能讓影院停業成為一種常态。
名導諾蘭也不得不站出來呼籲觀衆們能給院線多一些支持和空間——正如國内電影人一月時所呼籲的那樣。
已經有幾百家影院恢複營業了,很多電影也都做出了零分賬重映的決定,但對觀衆信心的建設依然很有限。
于是很多因疫延期的院線片,也跟上了《囧媽》的隊伍:
和需要長視頻内容的平台方合作,平台支付豐厚的版權費用,獲利的是打開app就能免費看片的觀衆。
這一波挑大梁的,是很多大号已經安利過的《大赢家》。
和宣傳海報上的張狂相反,大鵬演的男主角嚴謹,人如其名、保守死闆。
哪怕是在銀行這樣凡事按部就班、不過多講究創意飛揚的工作氛圍裡,嚴謹那一闆一眼的行事風格依然是不招人待見的。
恰好市警方為了提高公安幹警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要和嚴謹所在單位合作舉辦一次模拟銀行被搶的應急演習。
凡事都仔細認真對待的嚴謹,接下了扮劫匪搶銀行的“重任”。
為此他認真做了全盤規劃,準備好了剛好能将“贓款”裝完的手提箱、拟好了萬無一失的逃跑路線圖……
但包括警察在内,大家想的隻是做做過場就收工回家。
于是“嚴肅認真”和“敷衍随便”在“命懸一線”這個大前提下的短兵相接,整個場面就亂了套了。
很多人在評價時,都和2007年韓國那部同根同源的《率性而活》來作比較。
但《率性而活》也是翻拍之作,原故事其實來自日本作家都井邦彥在1985年發表的小說《遊戲時間不會結束(遊びの時間は終らない)》。
因為是在《小說新潮》上發表的,它也拿到了第二屆小說新潮新人獎,并且在當年被TBS搬上了電視熒幕。
然後才是一些博主介紹的,1991年那部由萩庭貞明導演、本木雅弘主演的電影版本。
同一個故事可以被不同導演塑造成各異的形态,再加上落地必然要經曆的“本地化”再加工,幾個版本所呈現出來的風味也區别明顯:
85年的日劇版,把它講成了一個勾心鬥角的愛情故事,“劫匪”和警官為了銀行女職員而争風吃醋。
結尾還有點暗示意味,是說“劫匪”把女主誘拐到車上……警方包圍過去的時候它還一搖一搖的……
而本木雅弘那一版,則更多地是在諷刺官僚昏庸、媒體無良引導、看客冷漠促狹等人性陰暗。
《率性而活》是韓國近些年來很拿手的黑色犯罪喜劇,節奏緊湊又有回味。
至于《大赢家》,其實你看看導演于淼之前的作品列表,就大緻可以猜到他會怎麼處理這個已經有些年頭的故事了。
去掉複雜陰暗的,保留通俗和好笑的,用被衆人當做兒戲一般應付了事的環境來反襯主角的嚴肅認真:
毛線織的皮卡丘頭套
打劫用的是玩具水槍
“人質”甚至會隔着鐵門讓在外面嚴陣以待的警察們幫忙點一下火鍋外賣……
它像段子一樣不斷丢包袱出來,往觀衆的笑穴上狠砸各種适合刷屏的金句和“名場面”。
看似簡單,但對演員的讨喜度和喜劇表演水準的依賴性卻超乎想象地高。
張子賢、田雨、代樂樂、騰格爾、許娣、陶慧……
連打醬油的孟非那張看似平靜無波的面癱臉,都因為他湊湊合合地播着《金陵沒距離》顯得特别搞笑。
不過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推送,估計大家都沒猜到。
是因為孟鶴堂
畢竟《大赢家》上線那天晚上,我準備躺平看電影之前,剛好刷到了主創在抖音做的“雲路演”。
大鵬和孟鶴堂這半天使不上勁的比心,可把我給逗笑了
主要是覺得不管幾G,隔着網線就還是做不到“天涯若比鄰”,可是架勢已經擺出去了,兩個人硬着頭皮也要展示所謂的“默契”。
還不如自己上呢……
看完我就拿這段發了微博,說太搞笑了哈哈哈哈哈我要準備看電影了
沒想到評論區全都是“???天哪CJ哥哥竟然恰了孟的飯???”以及“天哪孟已經有錢到買CJ這麼高級的水軍了嗎”的震驚和感慨。
我很不服氣。
就算我所成長的環境,棟笃笑是主流而相聲是小衆,可我後來北漂了呀!就算沒北漂我還不能知道“盤他”嗎?
況且之前的推文裡,我明明也提過堂良“蹭熱度”呀,不要欺負老年人落伍好不好。
因為認識的朋友在這兩年入了德雲社的坑,不僅趁着留學的地理便利追了他們在大阪的巡演,還冒着荷包随時清零掏空的風險,堅持每隔兩個月就要飛回來聽一場相聲。
靠着她的科普,我的人名記憶庫裡又加上了孟鶴堂、周九良、陶陽(陶雲聖)、王九龍、張九齡、秦霄賢、孫九香……
但演戲和相聲砸挂、微博發言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評價系統,互不影響。
而且說實話,我是先看了預告片段,再蹲了抖音雲路演,最後才想着看看《大赢家》試試,沒想到孟鶴堂表現得挺搶眼的。
畢竟看上面對劇情的介紹,你大概也能感受到戲眼在哪裡、留給其他演員的發揮空間是多還是少。
孟鶴堂演的周遊是大堂經理,他愛耍小聰明的性格,預告裡就有所體現了。
前腳對着“劫匪”微笑服務,還幫忙往箱子裡兜錢,“一輩子就搶這麼一回銀行,能多拿就多拿”。
轉頭就能見縫插針地在演習中間給人安利最新理财。
合同都簽了,剛往外搬的錢也都拿回來了,才慢悠悠地說一句“理财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但真要是影響他下班找樂子,那就未必是這個态度了。
“劫匪”業務不熟練,他恨不得親自上陣帶着人家跳過層層步驟直奔最後的終極考驗,“你們家搶銀行還得排隊啊?”
還有很多人都在刷這張“讓領導先死”的截圖,大堂經理那掩不住的激動神色啊……
因為誰先“死”,誰就可以下班了。
于是當水槍終于來到自己面前,他激動地伸出雙手,抓着水槍不停摩挲,像是等這一刻等了幾十年。
誰知道要見丈母娘的小胖突發神功搶了先,急得周遊在旁邊一直滋溜他,又是推又是擠又是拍……
為了搶頭槍,這兩個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為了能做這場模拟演練裡的第一個死者,這一胖一不瘦/一老一不少還現場展開了賣慘大PK
甚至周遊把大堂經理的位置都許出去了,“隻要我死,它就是你的了!”
誰知道生生死死最後還是天注定……
看着孟鶴堂眼睛裡的光彩一點點凝聚再一點點散去……
突然聚成仇視的利刃,那力道我不懷疑它能射透牆壁。
雖然戲份也就還好,但是孟鶴堂真的做到了隻要能露臉,他就能搶鏡。
不曉得是導演編劇故意安排,還是孟鶴堂本人帶包袱進組,他那角色集中了好幾個笑點密集的梗:
人形口香糖消耗器
中華國粹堅定愛好者
被“綁架”着還能邊吃火鍋邊聽人抱怨,聽得興起了突然蹭起來拿筷子指着人家,“離,必須離!”
不拉踩地說,孟鶴堂的周遊有點讓我想到當年讓尹正一舉突圍的“一剪梅”……
就是你明知道這個角色的功能就是拿來插科打诨調節奏的,但很難不去不在意他的一舉一動。
其實你要說孟鶴堂是天縱奇才、無師自通,倒也不至于。
畢竟他是德雲社少有的、成年後才拜師的學徒。
本來想走影視表演路子,但沒錢也不覺得自己能考上,正好德雲社敞開大門招學生。
而且“周遊”的大堂經理身份對于孟鶴堂來說,算是本色出演了。
因為拜師前的孟鶴堂在于謙家的餐館打過工,職位就是大堂經理。
拜師入行十幾載,跟周九良搭了差不多十年,孟鶴堂還真不是最早就受捧的。
也是這兩年和周九良搭檔着參加了不少比賽,得到了名次和外界關注,才慢慢積攢下來了知名度。
似乎無論ip本身還是合作人群,《大赢家》之于第一次演戲的孟鶴堂來說都挺重要的。
他在直播裡說自己以前去電視劇劇組跑龍套,啥都争着演,導演一看他就煩,最後也沒能露上臉。
所以《大赢家》算是他正式圓了演員夢的象征。
他還給自己和代樂樂那角色加了條感情線,說覺得這樣人物會比較豐富完整。
其他主創都吐槽說線埋得太暗了,誰看得出來啊……
但我覺得還算明顯?
郭德綱說孟鶴堂聰明,會琢磨新的作品,肯動腦子。
具體是從相聲方面評價的,這方面我不太懂。
單說演戲,我覺得相聲演員出來演戲,好像都挺松弛挺自然的。
不止是孟鶴堂,追了半個娛樂圈男神車的嶽雲鵬、嘴炮技能max但就是腦子不咋地的“範思轍”(可不敢說郭麒麟腦子不咋地),都這樣。
我還記得朋友提過“誰誰誰也跑去演戲了”,是不太贊同的語氣。
因為她覺得拜師學的是曲藝,那就好好練說學逗唱,把舞台還給科班出身的專業演員。
可是德雲社裡不還坐了個影帝于謙嗎?
再往前數,金雞影帝馮鞏、金馬影帝範偉、東京影帝牛振華……
直接套用範偉的一句話,相聲演員不是去演戲,相反它自身的表現形式是天然有養分的。
當然走上大小熒幕、走進大衆視野後,新粉絲大量湧入,還是會帶來一些不聽相聲、隻想看明星的個例。
德雲社年輕一代紅了以後,類似的話題已經不再新鮮。
孟鶴堂和周九良不是也在采訪裡說過,粉絲的一味胡捧反而會把人給固化了嗎?
但不能說一件事可能會讓受衆“泛粉圈化”,就不去嘗試、不去做了。
相聲曲藝說到底是大衆的藝術,你得擁抱大衆,才能把手藝盤活、推開,讓外面的人有機會伸頭朝着牆裡面看看。
所以我覺得肯多嘗試沒什麼不好的:
大鵬喬杉能從自制網劇變成電影男主、票房保證,不邁出第一步怎麼能行?
院線電影放做網播,一開始都覺得這口螃蟹吃不得,現在的情況是連戛納的電影采購交易都要轉到線上了。
凡事不能太鐵齒,畢竟沒有什麼不可能。
原創不易,轉載本文請務必注明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