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節日食品之一。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端午節這一天,民間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粽子是我國曆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一)粽子的演變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粽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這隻是一個傳說而已。
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于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曆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代雍州萬年人韋巨源的《食譜》。其中,寫有粽子的特點是:隻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堿水粽。
為什麼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在《初學記》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在漢代建武年間,有一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闾大夫,三闾大夫就是屈原。
夢中屈原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人們知道這個夢後,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并世代相傳。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闆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為交往的禮品,相互饋贈。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了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就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在唐代,粽子已成為尋常百姓的美味食品,連皇上都愛吃。當時,長安人常吃一種“百索粽”,這種粽子因外面纏有許多絲線或草索而得名。
此外,還有一種叫“九子粽”。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的好看。九子粽是用九種顔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缤紛的視覺感受。
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
據說,唐玄宗李隆基最愛吃九子粽。有一次,唐玄宗品嘗九子粽後,禁不住大加贊美,當即吟詩說道:“回時花竟巧,九子粽争新。”詩句倒是十分的工整妥帖。
唐代大詩人溫庭筠,對九子粽也留下了贊美的詩句:“盤鬥九子粽,瓯擎五雲漿。”詩句工穩妥帖,簡潔明快,似在玄宗之上。
唐代另一位詩人鄭谷,在一首詠端午節的詩中吟曰:“渚鬧漁歌響,風和解粽香。”描寫小島上漁家歡度端陽的熱鬧場面,詩中一鬧一香,有聲有色,躍然紙上。讀之,使人感覺仿佛身臨其境,如聞其味。
到了宋代,端午節已成為傳統佳節,文人墨客詩句中寫到端午節情景、端午節習俗的就更多了。在宋代衆多的端午節詩中,不乏直接提到粽子的詩句。
歐陽修寫過一組“十二月詞”,寄漁家傲調,其一寫“五月”的詞寫道: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生绡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裡黃鹂時一弄,等閑驚破紗窗夢。
從元稹的“彩縷碧筠粽”,到歐陽修的“五色新絲纏角粽”,足可佐證,從唐至宋,我國民間就有用彩色絲線纏捆粽子的習俗,且一直沿傳至今。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裡見楊梅”的詩句。此時,還出現了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成為一種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的豐富多彩。到了清代,還出現了“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産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闆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品種繁多,味道極美。
(二)吃粽子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的早晨,我國各地的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以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産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孩子參加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為了取個吉利而已。
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的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互贈粽子,一直是浙江甯波人最有代表性的端午習俗。
甯波人包的粽子與别處不同,甯波箬殼粽用的是老黃箬殼或用青竹殼,不像别處用蘆葦葉、菰葉、芭蕉葉等裹紮;甯波粽子是稠粘适口的堿水糯米粽,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白粽子;甯波粽子包紮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頭形,不同于别處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甯波粽子以糯米粽為主,不同于别處以高粱米、黃黏米、粘玉米等裹的。
甯波粽子品種花樣繁多,有堿水粽、赤豆粽、綠豆粽、豇豆粽、紅棗粽等素粽,也有火腿等葷餡料。粽子煮熟後,剝去箬殼後的四角糯米粽,因堿水浸泡的緣故,晶瑩剔透猶如田黃石,清香撲鼻,蘸上少許白糖,吃起來又糯又稠。
過去,甯波有關端午吃粽子的繞口令是這樣唱的:
一隻粽子四隻角,解縛脫殼,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兩隻粽子八隻角,解縛脫殼,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三隻粽子十二隻角……
雖說是計數的童謠,卻道出了甯波粽子滑溜爽口的特點。
舊時,端午粽子是主婦們自家裹的。舊時,甯波城中曾舉辦過端午粽子賽會。甯波的巧婦們将在家中預先做好的粽子集聚一堂,供賓客們觀賞品評。
粽子的式樣有鴛鴦枕、鳳頭、蓮船、石榴,争奇鬥豔,令人目不暇接。粽子餡有葷有素,味道有甜有鹹,五味雜陳。
最終,評定蓮船式樣為最佳,該粽長約0.3米,粗如玉臂,内摻白糯米、栗子肉、火腿、雞絲,外裹箬殼,紮以彩繩,編成“請嘗”、“端陽”字樣,有棱有角,悅目動人。入水煮熟,去箬切片,盛于瓷盆,遍嘗親友,味極鮮美。有人賦詩贊:“未曾剝殼香盈溢,便經入腹齒猶芳。”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我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三)南北方的名粽
由于我國各地的風味不同,粽子主要有甜和鹹兩種。
甜味粽子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
此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别緻,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堿水粽,皆馳名海内外。燒肉粽的粽米必選上乘,豬肉則選擇五花肉,并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
閩南的粽子分堿粽、肉粽和豆粽。豆粽盛行于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
浙江嘉興粽子為三角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如鮮肉粽,常在瘦肉内夾進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膩。
在浙江的多數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區居民的祖祖輩輩,從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飯、煮茶粥的傳統習慣。
甜茶粽子,是取真武山優質甜茶葉,經煎熬取汁,用來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又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其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北郊農村,習慣吃大黃米粽,粘韌而清香,多以紅棗和豆沙為餡。
桂中地區喜包形态酷似枕頭的大枕頭粽。桂中地區的大枕頭粽,一個用上250克至500克米。而桂林地區喜包500克米可做六七個粽子的小枕頭粽。
桂林以北,則喜包形态恰似狗頭的狗頭粽。在粽子包制過程中的配料方面,又各有特色。如桂林人包粽子喜加點堿粉,以煮熟的粽子産生堿香味。
泉州人包粽子喜歡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用這種方法包制出來的粽子既有适中的堿香味,亦有誘人食欲的色彩。
上海的粽子種類多。以杏花樓、新雅為代表的廣式粽子,松軟而味道濃烈。其外形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
其它較為著名的粽子還有四川、兩湖的辣粽、貴州的酸菜粽、蘇北的鹹蛋粽。
各式各樣美味的粽子,既承載了我國的傳統食文化,又承載了濃郁深厚的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曆史内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