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就要建設群衆看得見、摸得着的小康,這不僅僅要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更要讓群衆生活水平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尤其要讓老少邊窮和民族地區群衆也能享受到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能不能如期實現,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貧攻堅工作做得怎麼樣。要圍繞“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目标,把扶貧開發作為重中之重,深入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革命老區、人口較少民族扶貧開發,大力開展整村、整鄉、整縣、整州和整族扶貧攻堅,推動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跨越發展。
雲南昭通,工人和技術人員奮戰在成貴鐵路建設一線。CFP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加快民族地區發展,要把幫助困難群衆特别是老少邊窮地區群衆脫貧緻富作為首要任務,優先發展增收産業。各項政策、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向民族自治地方、邊境地區和貧困地區傾斜,扶持民族地區立足礦産、水能、畜牧、林業、生态環境、民族文化等優勢資源,培育支撐作用較強的支柱産業或優勢産業,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幫助貧困群衆找準脫貧門路,增強就業創業能力,實現“讓各族群衆有事幹、有錢賺、有盼頭”的目标。
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民族、地域、資源、環境和發展程度等因素,因鄉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增加資金投入和項目支持,強化政策的支撐引導和保障作用,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還要發揮好中央、發達地區、民族地區三個積極性,對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生态保護區實行差别化的區域政策,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體制機制,把政策動力和内生潛力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當前,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突破瓶頸制約。中央财政安排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向民族自治地方傾斜,重點幫助民族地區建設一批對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優先安排與少數民族群衆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性項目。需要民族自治地方承擔配套資金的,應根據實際困難降低配套資金的比例,财力不能自給的,可免除配套資金。同時,加大一般性财政轉移支付和民族政策轉移支付力度,把邊境因素、民族因素、貧困因素,以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作為轉移支付的特殊權重,加大轉移支付總量,切實解決“越貧困越拿不出配套資金”的問題。
民族地區發展的關鍵在于當地幹部群衆的自身努力,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我們要始終帶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做工作,高看一眼,厚愛一分,真心實意幫助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實現持續發展。
為此,要加強民族幹部人才培養。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幫助民族地區培養更多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鼓勵、支持和吸引各類人才到民族地區發展創業。加大少數民族幹部培養使用力度,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深受各族群衆擁護的高素質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為民族地區加快發展、跨越發展、持續發展,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保證。
還要落實民族特殊優惠政策。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鞏固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制定特殊措施,落實優惠政策,保障各民族平等發展,縮小差距,增強後勁。健全資源開發和生态保護機制,充分考慮民族地方和民族群衆的利益,绐予合理補償,并在轉移支付、稅費返還、項目支持、産業配套、勞動用工、移民安置等方面給予傾斜照顧,幫助資源受損地區群衆發展生産,改善生活。完善扶持民族地區企業、民族貿易、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和傳統手工業品生産發展的優惠政策,在稅收、金融和财政政策上予以照顧,提高他們自我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李漢柏,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周洪雙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