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學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事實上,利用杠杆原理人類是可以舉起大于自身重量的物體的,然而拽着自己的頭發将自己“拔地三尺”的“蓋世神功”您見過麼?今天“一千零一夜”給大家推出的就是周東申先生親身經曆的一件傳奇故事——《拔地三尺》。
《拔地三尺》 8cm×9cm 1996
小時候聽一位練武的說:“他的師傅武藝非常高強,能提着自己的頭發将身體離開地面。”當時我聽了非常佩服,回家後我便偷偷地練,記得當時疼得我眼淚都流出來了,自己的身體仍然原地不動。這樣我就更佩服那位師傅了。後來在中學的物理課上,學到杠杆定律才知道,隻有力點和重點沒有支點,物體是不會自己運動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再去觀察自然界和一些社會問題就不難分辨出真假了,更不難識破類似“拔地三尺”的騙局了。
——周東申
《拔地三尺》局部
其實,“拔地三尺”的故事流行頗廣,在20世紀30年代有關文藝的階級性和大衆化的問題的辯論終,蘇汶等人是以“第三種人”自命的。魯迅先生在諷刺他們時,也轉述過同樣的意思。魯迅說:“要做‘第三種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他離不開,焦躁着,然而并非有人搖了搖頭,使他不敢拔了的緣故。’”
——李允經
該作品題材來源于周東申先生小時候所聽到的一個神奇民間故事:一個習武之人說他的師傅武藝高強,能提着自己的頭發将身體離開地面。周老用漫畫的手法刻畫了這個身披铠甲的武士抓住自己的頭發,努力拔起來的瞬間。畫面形象生動、诙諧幽默,蘊含豐富的寓意,令人深思。
《拔地三尺》局部
畫面采用正三角構圖,穩定而平衡。背景留白,整個畫面隻有一個右手提着自己的頭發,雙腳一子張開,懸空于地面之上的武士形象。武士的頭部和張開的雙腳,分别為正三角形的三個尖端,畫面上方的文字、印章以及右下方的年份數字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畫面氣氛輕松明快,令人耳目一新又遐想無窮。
畫面黑白分明,白色的背景之上突出了武士的形象。周東申先生對這一人物形象進行了黑白灰的豐富處理和細緻刻畫,人體結構準确、面部表情誇張有趣、動作诙諧幽默。而且,為了突出武士的表情和動作,周老将人物的面部、頸部、右手臂、手部、大腿皆表現為白色,其他部位為黑色或灰色;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周東申先生細緻地刻畫了武士的服飾、盔甲和佩劍,使其身份一目了然,或為清末人士。因此,既突出了主要形象和重點内容,又進行了故事情節的表現,既具象又抽象,既寫實又寫意,充分完成了對“拔地三尺”這一故事的圖像叙事。
《拔地三尺》局部
周東申先生注重以線造型,用點烘托氣氛、表現細節。他以較為粗重的輪廓線表現人體造型和結構,線條流暢、肯定有力,展現出力量之美。用雕刀鑿或刻出細小的線或點,突出紋飾特征,細節交待清晰實在。其藝術造型準确,具有西方人的幽默诙諧、外向表現的特點;其審美趣味追求意韻和意境,這又是中國文人的審美特點。因此,該作品是周老版畫藝術風格轉折期的重要代表作,中西融合的風格已經顯現。
後來,周老進行了“拔着自己的頭發,看能否将自己拔起來”的實踐,卻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騙局,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他精心創作了該作品,并希望通過這個真實的例子告訴大家:要用科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看待問題,這樣才不會被謊言欺騙。
——雲沙西河
“這不科學!”已經成為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口頭禅,這說明科學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像“拔地三尺”這樣的騙局人們再也不會相信了。然而騙子們的手法似乎也變得更加高明了,他們開始披上“科學”的外衣,以“高科技”的名義繼續招搖撞騙:什麼利用唾液檢測天賦基因,什麼“量子波讀書法”,什麼磁場理療法……各位觀衆還是要提高警惕,用實踐揭穿僞科學,天下無騙!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