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裡橫”,常被指責為一種不良的人格或行為習慣。
事實上,“窩裡橫”具有深層次的生物學基礎,是社會性動物的一種本能性安全策略。
免受威脅和保障安全是我們大腦的基本功能之一。
對于像人類,鼠類等社會性動物,最常遇到的危險不是來自其他更具有攻擊性的物種,而是物種内部其他成員因食物,配偶或領地沖突。
當動物遇到威脅時,選擇逃跑或戰鬥,是保障其生存和安全的原始本能使然。
具有強烈地域意識是社會性動物會攻擊進入其領地的任何個體;但是,如果被陷入另一個個體的領地則會選擇逃跑。
這是因為,在自己的領地會獲得最低威脅和最高安全性的評估;而陷入他人的領地則會獲得高威脅評估。
就是說,在具有強烈地域意識是社會性動物,選擇戰鬥還是逃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動物所在的位置。
在自己的領地,高安全性評估自然驅使動物具有更高的攻擊性——這就是窩裡橫的生物學機制。
研究已知,負責進行威脅性評估的是大腦的杏仁核和與之相關聯的下丘腦,特别是腹内側核。
意大利一組科學家在小鼠實驗中向我們展示了“窩裡橫”小鼠的心理曆程——負責安全評估的下丘腦腹内側核的電活動過程。
在第一個實驗中,當黑色的小鼠從自己的窩裡走出,進入走廊通道,慢慢接近具有攻擊性白色小鼠的領地過程中,下丘腦腹内側核電活動(視頻中間的紅色曲線)逐漸增強;當接近白的小鼠領地,遭遇到其攻擊時,下丘腦腹内側核電活動暴發,意味着黑色小鼠遭遇到了巨大危險而選擇了“轉身就逃”。回到自己窩裡,下丘腦腹内側核電活動直線降低,說明重新獲得了巨大安全性。
第二個實驗中,經曆了第一次社交失敗的黑色小鼠,當産生走出自己的窩的意圖,即使沒有走出自己的領地,小鼠就做出了高威脅性判斷,下丘腦腹内側核電活動呈現了第一次嘗試中受到攻擊時的特征;同時也選擇了“轉身就逃”。
第三個實驗中,将具有攻擊性的白色小鼠直接放進經曆了兩次社交失敗對白鼠充滿恐懼的黑色小鼠的窩裡。但是,同時通過光刺激來激活下丘腦腹内側核神經元。此時,黑色小鼠似乎忘記了此前的兩側失敗和恐懼,産生出了強烈的攻擊性,反而是入侵者白色小鼠顯示出恐懼、避戰甚至木僵的狀态。
由此可見,對于具有強烈地域意識是社會性動物而言,“窩裡橫”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先天性本能。
當然,在智能人類,嬰幼兒和兒童的窩裡橫是智能不成熟的表現;
而對于成年人來說,過度的窩裡橫則是一種幼稚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