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代是中國後世社會各項基本規則和制度出現的關鍵時代,也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留下了很多傳世的經典,在這些能代表秦漢時期文化的諸多元素中,磚瓦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這些磚瓦在建築功能和藝術兩方面又組成了獨有的秦漢磚瓦文化,說到文化自然是指:“成體系,成規模并有一定的規則,對後世有很強的影響”。秦漢磚瓦之所以可稱之為一種文化也是具有這些特點,并且對後世具有很強的影響。
一、秦漢時期的磚瓦文化(一)、建築文化
磚瓦是一種重要的堅持,因此秦漢磚瓦文化首先體現在建築文化方面。秦漢時期大型宮阙的出現,其等級制度對各個建築部件有不同的要求,傳統泥、木建材無法完全承擔這方面的需要,如屋頂從硬山式發展為庑殿頂,對磚瓦結構的大範圍應用提供了可能。另外,為防禦外族的入侵,對堅固的防禦的攻勢和城市的建設開始不斷的增強,這就使得磚石這種耐腐蝕、抗寒抗旱效果好的建築材料和大型的天然石料一起被用作防禦建設,建築用磚、瓦成為社會潮流。
西漢未央宮複原圖
(二)、藝術文化
就藝術方面來說,秦代的瓦當上采用圓的形式,這樣的形式比起前代的半圓形機構有了更大的附着面,也給藝術創作帶來了更大的可能。随着王朝的一統,人們不斷在文化和信仰方面區域統一,這種統一給瓦當的紋飾創作帶了更多的素材。中國傳統信仰中的一些基本信仰符号,比如四象、龍鳳等都在秦代瓦當上現過。雖然并沒有後代那麼精細,但是也為後世建築提供了更多的參考。
文化上傳統宗教道教的出現使得在建築中人們也不斷地引入了兩儀四象素材,雖然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神仙體系,但是這些來源上古的傳統信仰足可以讓建築中瓦當裝飾出現全新的紋理條飾,朱雀、玄武、白虎、青龍的裝飾在漢代瓦當上是常常可見。
四象瓦當
之後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給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冠上了明顯的等級觀念,龍鳳紋飾一定是皇室或貴族的專屬,又不斷的出現了睚眦、狻猊等等傳說的聖獸。如陝西省興平縣西吳公社北吳村出土了一塊殘磚,該空心磚為泥質灰陶,殘長約為磚的一半,但依然可以看出其磚面相向卷曲的雙龍圖像,而現在僅能夠看見一條龍。龍頭有雙角,昂首翻唇咧嘴,上下有鬃,巨目怒睜,周身有鱗有鳍,兩爪為三趾。上下有雲朵,畫面單線陽刻,密而不繁,疏而不漏,形象生動。而民間巨賈們不能越制而設,也促使了很多象征性的花紋,比如象征高雅、氣節的梅蘭竹,象征多子多孫的石榴等等都成為了瓦當上的新寵。
興平縣出土的殘磚
(三)、墓葬文化
秦漢時期在思想中常有伺死如伺生的思維方式,認為人死了隻不過是靈魂超脫于身體之外繼續生活所以生前如何,死後自當如何。所以在秦漢時代一些大型的墓室開挖修建并且逐漸成為墓群,然後不斷用磚石壘砌固定墓穴,之後進行墓室的修建,主室、測室、餌室的修建是原本單一的墓室修建形式成為了一個集合,然後仿效宮殿的木質門阙用磚石為材料進行墓門石阙的修建。這樣的墓室不易坍塌,有利于墓主人的屍身保存,上行下效,巨賈、士大夫階層也紛紛用這種方式進行修建墓室,在老百姓中家境條件好一些的也會用磚石結構對自己的墓穴進行簡單維護。
西漢磚室墓
漢代在墓室中出現兩種磚:一種是功能性的磚,他們被做成空心條磚、楔形磚、企口磚、楔形企口磚,并且根據墓室的不同特點進行從新組合,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磚石墓。以河南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帶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擡梁式空心磚墓,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楔形、企口穹頂式磚墓又是另外一種特點,這讓墓室建造更加簡單而結構卻更加完整,較與前代來比技術的先進完全不在同一個等級上,這也是磚石出現帶來的可能;第二種是用來裝飾的壁畫磚,以四川成都出土的漢墓畫像磚為例,他的單面畫面積較大,保存的畫像比較完整,可以通過畫像上的基本圖示看出時代内容,而這些畫像磚上基本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所處的生活狀況,亭台樓閣、軒舫廊榭都可以在這些畫像磚中窺察一二,這對于後世的園林發展和建築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對于人們了解那個時代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漢墓畫像磚
二、秦漢時期的磚瓦文化繁榮的原因(一)、大型城市的出現、軍事防禦的需求
秦代統一六國形成了中央一統的王朝,對全國的行政區劃有了全新的規則和安排,一些原本很小的聚落因為戰争結束和經濟發展的原因逐漸聚集了更多的人口。同時傳統的一些區域性中心城市也随着和平和穩定的社會發展,人口不斷增加。
根據中國古代傳統的禮制觀念和城市布局特點,完整的城和郭開始被從新修繕,小型的城市也具有完全的城牆,而大型的城市不僅擁有郭還擁有甕城等新的防禦建築,這些建築的基本要求就是堅固,不僅可以抵禦入侵還要能夠接受風雨的自然侵蝕,尤其是在帝國北方的一些重要戰略城市之中。種種需求就可以看出這一時期開始泥土所夯築的城牆就不能更好地勝任冷兵器發展所帶來的沖擊,磚石結構能夠充分地發揮其特性對夯土城垣起到更好地保護。
另外在北方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秦漢兩代大規模修築了長城,這是一條橫亘與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之間的邊界,綿延萬裡跨越了多個不同氣候和地形帶,這需要建築材料能夠更好地适應不同環境下的不同自然要求,耐風化抗腐蝕的磚材料是首當其沖的首選,大規模的燒制開始沿長城一線出現,這也是磚石能夠迅速取代傳統建築材料開始繁榮的關鍵要素。
長城
(二)、 宏偉的宮室建築、大型的墓穴增多
對于建築行業來說,這一時期國家相對穩定繁榮,社會可支配的财富較多是發展建造的最佳契機。帝王将相都紛紛開始修建的自己的宮室,兩層或者三層的單體建築的出現,使原有的建築材料承重效果不堪重負。所以磚石又被大規模的采用,輔以木質的鬥拱結構,讓建築不僅美觀而且更加堅固,屋頂的新興房頂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重檐頂從庑殿頂一直到單檐房頂,這又讓磚與瓦形成了新的組合形式,更具等級和美觀的磚瓦結構組合成為建築發展的趨勢。平民墓葬多使用磚砌,也使磚瓦應用增多,促進磚瓦文化繁榮。
(三)、 磚瓦燒造技術革新與産量提高
秦漢時期的磚瓦燒造技術上承春秋戰國而來,繼續采用“澆水轉釉”技術燒制青灰色磚瓦。但已發明“串窯”,這樣便提高了生産效率。磚瓦窯基本上都為半地穴式,即首先在生土層中挖出一個土坑,然後掏挖、修整出窯床、火膛、窯門、排煙系統等部位,最後用磚或泥土封頂。火膛面積增大,可以容納更多的燃料,煙道數量增多,可以增強抽力并提高窯内溫度。磚瓦窯的分布情況與其用途和屬性有着密切聯系。如在較小的範圍内發現大量同一時期的磚瓦窯,往往意味着這些窯是為了修建城址或某些大型建築而設。這也是磚瓦制造、使用的一種合理化布局。
西安未央區西漢磚瓦窯示意圖
三、結語在秦磚和漢瓦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點滴,對自然的崇拜、對文化的追求、對安逸生活的需要,反映出兩千多年前人們的基本生活狀态。秦漢磚瓦文化集中表現在建築、藝術和墓葬三個方面,尤其是西漢出現的“四神獸”瓦當藝術圖案,是中華“四方五行”思想的集中體現,影響深遠。
磚瓦文化繁榮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大型城市的出現、軍事防禦的需求;第二是建造宏偉的宮室建築、大型的墓穴增多,第三是磚瓦燒造技術革新與産量提高。秦漢時代是中華民族第一個大一統的時代,也是中華民族第一次經濟飛躍發展的時代。留下許多傳世不變的建築文化法則,無論是唐宋、還是明清,在這些堪稱經典傳世的古建築中,依然遵循并發揚光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