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道德經74章全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74章全文及譯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4:03:55


老子道德經74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原文)1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内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并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澤光書院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74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原文)2

第32章 知止不殆

【原文】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賓②。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注釋】

①莫:沒有誰。臣:使之服從。

②賓:服從。

【譯文】

“道”始終都是無名而質樸的狀态。雖然小得無法分辨,可是天下卻沒有誰能使它臣服的。諸侯君王若能遵守道的原則來治理天下,萬物将會自然歸從于他。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潤澤萬物的甘露,人們不須指使命令它,它就能自然分布均勻。萬物興作,于是産生了各種名稱,各種名稱已經制定了,就要有所制約,明白了各自的制約,守好本位,就沒有什麼危險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于它,使萬物自然臣服。

老子道德經74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原文)3

【解析】

這一章有兩個要點,一生講統治者如能以道的法則治理天下,自然會得到天下人的擁戴。二是講“知止”。道是“無名”的,而文化思想、制度是“有名”的。對于文化思想的提倡、制度的運用用不要過分,要适可而止,這樣才不至于出現危險。

道德存在于萬物之中,而萬物也都受着道德的支配和調節。如果合乎了大道和大德,那麼一切事情都會順其自然,人民安定,天下大治。然而大道和大德到底是什麼呢?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至于大道,我們始終沒有辦法用一個固定的概念去描述它,但道又确實是存在的,它大到無窮大,小到無窮小。如果非要用一個概念去為它命名,那就是“樸”字。盡管“樸”字微小精緻,但誰都無法讓它臣服,誰也不能支配它。相反,它卻主宰着人類萬物。

隻要得道之人能夠守得住這個純真的樸,那麼天下間所有的事物都會自然而然地為他效勞,為他服務。不僅如此,就連上天和大地也會陰陽相合,潤澤萬物。而百姓也不需要帝王侯公去下什麼命令.就可以自然和睦、無私無欲了。

不過.人類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個局限性表現在什麼方面呢?就是必須設立概念和名相。如果沒有概念和名相,人們也就不能運用思維,也就不能認識事物了。所以,對于世間的每一個事物,我們都要先确定出一個概念和名相來,然後才能把這些事物以概念和名相的方式,植入我們的腦中,在我們的思維系統裡運作。盡管人們确定的概念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問題,但是一直努力地接近最終的真理。所以,我們不能否定名相的作用和意義,老子也是如此。盡管名相存在着極大的局限性.但是老子一直運用名相來認識事物。這是因為一旦離開了名相,老子就無法說話了,而我們也就無法領悟他的哲理了。

因此,當人類開始認識事物的時候,就制定出了名相和概念。不過老子認為,既然制定了名相和概念,就不要過于分别和執着于人們自己的認識。因為人們的認識是有限的,一切都要掌握個度,要适可而止。如果在自己的認識的支配下走得太遠,就會違背真正的“樸”,從而破壞自然的平衡,自然也将給我們降下災難。

大道生出萬物,同時也存在于萬物之中。換句話說,就是天下萬物生于大道,但又回歸于大道之中,時時刻刻不偏離大道,這就好比那天下的千萬條河流,盡管流向多有變化,但最終都會歸于大海之中。

君王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也應該像那大道一樣,善于接受天下萬物。然而,人們都習慣于分别,都喜歡美麗的事物,而厭惡醜陋的事物。對于那些王侯公卿,如何才能讓他們處于下方而容納天下萬物呢?如果君王愛憎分明,習慣于分别别事物,百姓如何能夠得到他們的庇護,又如何能夠順從依附他們呢?

因此,君王治理天下,就要像大道之樸那樣善于處下,善于容納天下萬物,庇護天下萬民,隻有這樣才能治理好天下,才能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總起來說,老子在本章中由治身之道擴展到治國之道,辯證地說明了道與法的關系。治身之樸,指的就是治國之法。樸是自然的、純真的,治國之法也必須是正義而神聖的,任何人都不能居于這個法則之上。治國者如果能夠實現法治,天下萬民将自然歸服。治國的法則在制定之初,具有詳細而具體的内容條款。通過宣傳學習,人們就具備了守法觀念。那些不能遵紀守法的人,就要受到制裁。不

過,得道之人制定治國法則,不是為了懲罰人們,而是為了規範、約束人們的思想行為,從而減少犯罪的行為,維護社會的安定。所以說,立法是手段,止法是目的,隻有使治國的法則和道德結合在一起,并最終以道德取代法則,社會才會安定,天下才會太平。

老子道德經74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原文)4

王弼《道德經注》

道,無形不系,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亦無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

樸之為物,愦然不偏,近于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道是沒有形象,抽象、永恒,不可以命名的。道永遠是不能被命名的,所以說道常無名。像原木一樣樸素、簡單的特性體現在具體事物時,以虛無為心,也沒有名字、無法言說。所以如果想得道,什麼也不如持守原木的這種樸素、簡單、天然。智者,可以利用他的才能;勇者,可以利用他的武功;巧的人可以讓他去辦事;有力量的人可以讓他去擡舉重物。

像原木一樣樸素、簡單的特性體現在具體事物上,沒有某種特性突出能夠被使用,接近于無,所以說不能被臣使。抱着樸素、簡單的心理狀态而無所作為,不以外物來牽累自己的真性情,不以欲望來影響自然規律的作用,其他事物就會自然賓服,而道就自然得到了。天地的陰陽之氣相互作用,甘露就自然而然地降下來。我持守的本性無所作為,百姓們就不用指揮命令而自然規整有序了。

始制,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将争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

川谷之與江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也。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

始制,就是樸素、簡單的性質分散在萬物之中并在其中發揮引導作用的時候。既然萬物都有了引導者,就不可以不設立名分來區分高貴與卑微,所以說萬物從最初始的運作就都有各自的名分。從這開始如果再繼續發展下去,萬物就将開始争奪利益,所以說有了名字的都是物質性的,物質性的事物都有它們的局限。所以由名字來稱呼、區分事物,重視事物間的區别而忽視了萬物的道的統一性,就是天下治理不好的原因,所以說知道停止,才能沒有危險。

是河流流進江海,而不是江海召喚河流,河流是不用召喚、不用要求自己流過去的。行道的人,不需要他發号施令,萬物都能得到公平的對待,不需要他去為自己謀取利益就自然能夠得到,所以說就像河流自然而然地流向江海一樣。

蘇轍《老子解》

樸,性也。道常無名,則性亦不可名矣。故其為物,舒之無所不在,而斂之不盈毫末。此所以雖小而不可臣也。故匹夫之賤,守之則塵垢秕糠足以陶鑄堯舜;而侯王之尊,不能守,則萬物不賓矣。沖氣升降,相合為一而降甘露,吻然被萬物,無不均遍。聖人體至道以應諸有,亦如露之無不及者。此所以能賓萬物也。

樸,就是本性。道是永遠無法言說的,而本性也是不能言說、不能命名的。所以它體現在具體事物中,延展無處不在,收斂起來比葉芽還小。這就是為什麼樸雖小卻無法像君王對待臣下一樣地去指使它。所以卑下的百姓如果能守本性,就像塵土、糟糠能燒成陶器一樣,也能成為堯舜那樣的大人物;而身份尊貴的侯王,如果不能守住本性,萬物也不會服從他。陰陽二氣合二為一就會降雨,普遍均勻地落在萬物之上。聖人體察根本的道而對每一事物都有所回應,也像下雨一樣的均勻。所以能夠使萬物服從、歸順。

聖人散樸為器,因器制名,豈其徇名而忘樸,逐末而喪本哉!蓋亦知複于性,是以秉萬物而不殆也。江海,水之鐘也;川谷,水之分也。道,萬物之宗也;萬物,道之末也。皆水也,故川谷歸其所鐘;皆道也,故萬物賓其所宗。

聖人将原木般簡單、質樸的本性化入具體的事物中,以事物的物質狀态來命名,怎麼能因為知道了名字和外部特征就忘記了本性,追逐次要的、表面的而喪失了根本呢?知道應該恢複于本性才能在萬物中體會道而不會有危險。江海,是一鐘的水;河流,是一分的水(鐘是比分大一級的計量單位。)道是萬物的本始;萬物是道的具體表現。道和萬物就像江海和河流都是水一樣,本質是相同的,所以河流彙集成江海,萬物都賓服于道。

老子道德經74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原文)5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老子道德經74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原文)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