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19:42:45

支持我們,請關注:『印像』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千古邊塞人不寐)1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千古邊塞人不寐)2

01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 範仲淹 《漁家傲》

在北宋仁宗時代,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黨項羌族逐漸強盛起來,建立了夏國。北宋王朝和它作戰,屢次失敗。

範仲淹于慶曆元年至三年(公元1041—1043年)奉命與韓琦等經略陝西,才算穩定了局勢。他愛撫士兵,推誠接待羌族,使漢、羌各族得以和平相處,很得人民的愛戴。

02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上片寫景。它一上來就說明了,這裡是邊塞的秋天,與内地的秋天風景有所不同。

接着,以候鳥大雁之到了季節要回南方,來坐實“風景異”。“衡陽雁去”,按照一般的語法,應當作“雁去衡陽”;這裡是因為要合于格律,把結構颠倒了。

大雁在這個地方度過了春、夏兩個季節,現在要離開了。按照情理來說,人,推而至于雁,在一個地方住了相當長的時間,臨别之時,總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為佛徒所忌,何況兩個季節呢?而竟至于“無留意”,那麼,可見此時此地,已經十分寒苦,實在是無可留戀了。

雁的來去,完全是适應氣候,出于本能,根本不存在思想感情的問題。這裡說雁無留意,完全是從人的立場去設想的,因此,這事實上是寫人之所感:雁猶如此,人何以堪?這是寫詞人所感。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千古邊塞人不寐)3

03

第三句寫邊塞上的聲音。泛說“邊聲”,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類的聲音,如風聲、雨聲、人喊、馬嘶,都在其内。它們是邊塞上所特有的,因而聽到以後,容易引起懷鄉之情。

“邊聲”以“四面”來形容,更顯得其無所不在,充滿了整個空間,雖想不聽,也做不到。下面再接上“連角起”,更進一步寫出這些凄涼的聲音又還是伴随着軍營中的号角一道發出來的,就更在凄涼之外加上了悲壯的氣氛。

這種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寫。這是寫詞人所聞。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千古邊塞人不寐)4

04

第四、五句寫邊塞上的景色。在數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樣的圍繞之中,傍晚的時候,煙霧彌漫,即将西沉的太陽正照射着一座緊閉了門的孤零零的城堡,這是多麼荒涼的景色!

“長煙”的“長”字,在這裡是廣闊的意思,它與“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為了形容環境的遼闊荒涼而挑出來使用的。而孤城緊閉,則又顯示了戒備森嚴,在冷落的背後,隐隐地露出了緊張的局勢。這是詞人所見。

所感、所聞、所見如此,那麼,身臨其境的人,不免有懷鄉之念,就很自然了。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千古邊塞人不寐)5

05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下片以抒情為主。在這種環境之中,欲歸不得,唯有借酒澆愁。但是,“濁酒一杯”,怎麼能夠排遣離家萬裡的鄉愁呢?

結果是如李白《宣城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中所說的,“舉杯消愁愁更愁”了。“一杯”和“萬裡”相對為文,是強烈的對照。“家萬裡”,點出路途遙遠,回鄉困難,但它卻不是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還沒有完成朝廷交給的任務,還沒有能夠如東漢窦憲那樣,打退匈奴統治者的侵擾,在燕然山勒石紀功,然後勝利地班師回朝。在這裡,詞人寫出了邊防将士們的責任感。在嚴峻的環境裡,雖然對家鄉非常懷念,但是,面對着侵擾者,他們是絕不會放棄自己的責任的。

在完成抗擊侵擾的任務以前,當然是無法回鄉的,隻有在這裡堅持下去。傍晚之時,對景思鄉,欲歸不得,借酒澆愁,消磨了許多時光,已經由黃昏進入深夜,這時,聽到的是悠長的羌笛,看到的是銀白的濃霜,怎麼能夠入睡呢?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千古邊塞人不寐)6

06

詞中這位人物,可以是指詞人自己,也可以是泛指某一位将軍或征夫,因為他們的感情是共同的。将軍的年紀當然大些,久戍邊城,備極辛勞,已生白發,而征夫則流出了眼淚。末句極寫久戍之苦,結出主旨。

一方面,邊塞寒苦,久戍思鄉;另一方面,責任重大,必須擔負,這是詞中所描寫的一對矛盾。詞中篇幅絕大部分是寫前一方面的,但隻用“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便使後一方面突出,成為這對矛盾的主要矛盾面,正如俗話所說的“秤砣雖小壓千斤”。用傳統的文學批評術語來說,就是:“發乎情,止乎禮義。”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千古邊塞人不寐)7

07

作者雖然身為将軍,但并非高适《燕歌行》中所譴責的那種“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将軍,所以能夠體會普通将士們的思想感情,他們對家鄉的懷念和崇高的責任感。

範仲淹在這裡提出的問題,在他以前,還不曾在文人詞中反映過,以後也不多。

賀裳《皺水軒詞筌》說:“按宋以小詞為樂府,被之管弦,往往傳于宮掖。範詞如‘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将軍白發征夫淚’,令‘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者聽之,知邊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觸。此深得《采薇》、《出車》、‘楊柳’、‘雨雪’之意。”這話是很有見地的。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千古邊塞人不寐)8

了解曆史,感受名人。這就是曆史的魅力。

辛棄疾著名的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千古邊塞人不寐)1

支持我們,請關注:『印像』

關鍵詞:範仲淹 漁家傲 詩詞 宋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