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欣
網上購物、掃碼消費現在買東西就是動動手指的事兒。
糧票、布票、油票,肥皂票、手紙票、火柴票……對于如今足不出戶便可以在網絡上将心儀的寶貝領回家的人們來說,幾乎是外星語。頻喊“剁手”卻不停“買買買”,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已經很少有年輕人知道,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存在過一個特殊的“票證時代”。
視票證為“命根子”從1953年我國發布《實行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命令開始,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門的票證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在物資緊缺的年代,小小一張票、一本證是人人定量有份的保證,沒有票證,有錢也寸步難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證,日子都沒法過,老百姓們将票證視為“命根子”。
△安徽省人民委員會關于發放布票問題的通知
在合肥市檔案館提供的這份《安徽省人民委員會關于1959年度布票發放問題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在布票發放過程中必須核實人口,層層清點布票數字”,“不漏發、不重發、不少發、不錯發,不得徇私舞弊”。
因為必須在1959年1月10日前将布票發放情況彙總列表報送安徽省商業廳,這份1958年11月27日拟就的通知文件還特别以急件的形式發放到各級相關機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群衆在紅旗百貨商店購物
計劃經濟時代,逢年過節,商店、供銷社門前就會簇擁着一大批買東西的人。人們抄着袖筒、跺着腳,在冷風裡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經常是天不亮就起來排隊。
“那時候,合肥人購物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合肥百貨大樓、紅旗百貨商店。”年近八旬的合肥市民何先生至今還記得,女兒剛出生那年,自己從單位領了肥皂票、找同事借了一張火柴票,興沖沖地前往合肥百貨大樓,可是,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何先生最終隻買到了半塊團結洗衣皂和一盒火柴。
工作關系,何先生經常全國各地出差,而省、市級地方糧票隻能在各自省、市内流通,每次出差前,何先生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持單位證明去糧食部門換取一定數額的全國糧票,“否則,有錢也買不到飯吃。”
票證是“身份”象征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票證不但是購物必須的“硬通貨”,還是居民身份的象征。
△合肥市人民委員會關于若幹商品實行憑票憑證供應的通知
檔案顯示,合肥市商業局第一業務科所拟、1960年12月30日正式發文的《合肥市人民委員會關于若幹商品實行憑票憑證供應的通知》中即指出,“棉布、棉毛衫褲、床單、奶糕等,分别憑布票、糧票和居民購貨證購買”,“實行證證結合供應的商品,既憑居民購貨證,又憑本市所在單位工作證件登記供應”。
△合肥市人民政府關于民用定量布票和有關商品供應票的通知
1982年11月13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出台《關于發放一九八三年度民用定量布票和有關商品供應票的通知》文件,第三項第一條仍舊明确,“沒有我市正式戶口的人員一律不發票”,“有我市戶口,但本人已調往外地工作,或長期居住在外地有一年以上者,必須取得該地發票單位證明,确未在該地領票證的,方準予在我市領取”。
△合肥市民洪玉珍收藏的糧油票證
今年70歲的洪玉珍精心收藏了一摞安徽省和合肥市的糧油票證,一直務農的洪玉珍當年是沒有這些待遇的,她笑着說,“這些都是老伴過去發的,他是公家人。”
票證退出曆史舞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經濟的發展,讓市場商品供應有了根本性好轉。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鄉居民生活物資日益充足,票證逐步退出曆史舞台。
1993年,我國決定在全國範圍内取消糧票和油票,也标志着票證時代的徹底終結。
老百姓告别了相依為命幾十年的小紙片兒,中國也從此擺脫和告别了票證所代表的物資匮乏時代,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
△安徽省棉花票
收入不斷增長、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改變了過去憑票定量供應的狀況,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大幅提高。網購、移動支付,錢包漸鼓,中國人已不滿足于國貨,開始更多地來往于世界各地“買買買”……
五花八門的票證,是特殊曆史時期的無奈之舉。曾“每到月底都盼着發糧票”的老人,做夢也想不到,現在的日子能過得這麼好。
而對于為未能在“雙11”、“雙12”秒殺到心儀商品而懊惱的年輕人來說,這些形形色色的票證隻是一台時光機,在物資空前豐富、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有錢買不到商品真是不可思議的。
了解了上面琳琅滿目的票證,不禁感歎我們現在生活的美好,物資充裕,美食衆多……恰逢今天是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承載着我們的傳統文化,吃粽子、戴香包,飲雄黃、挂艾草、劃龍舟......時光靜好,不負歲月綿長。祝大家端午安康吉祥,平安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