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被學校開除母親

被學校開除母親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19:51:52

王宏梅 | 作者

張敬、青橙 | 編輯

Pexels | 圖源

高考成績,都查到了吧?

你,或者身邊的人,考得怎麼樣?

此時的你,可能正想着:

總算解脫了!上了大學,我要瘋玩遊戲,我要談一場甜甜的戀愛,我要徹底放飛自己……

而過來人隻會呵呵一笑:

騙鬼呢!

在内卷的當下,大學,反而更像是下一輪「千軍萬馬獨木橋」上的厮殺。

即使考上清北,你也會發現,考驗才剛剛開始。

我們難免扪心自問:

10幾年的應試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

難道就是進入社會之前的内卷預演嗎?

今天,壹心理就來跟大家聊聊:我們到底該從「教育」中學到什麼?

又或者,回到那個本質問題:

我到底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1

「北大畢業後,

我發現自己隻是個普通人」

前段時間,一部名為《真實生長》的紀錄片上線,觀看量迅速破5000W。

《人物》雜志對此做了采訪,一天之内10W 萬。

公衆為什麼對此這麼關注?

因為所有的人都在關心一件事:

在教育愈卷愈烈的今天,如果不參與内卷,到底能開出什麼樣的花?結出什麼樣的果?

《真實生長》,片如其名,它跟拍8年,真實還原了十一學校的素質教育日常,學生的所做和所想、掙紮與迷茫。

以及10年後的今天,他們的真實樣貌。

3位主人公,用10年時間,給出了關于「卷還是不卷」的回答。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2

學校給予了這些同學兩年的「自由」,可以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

周子其,在盡情探索2年後,高三回到了既有軌道,卷得飛起,後來糾結地考入北大曆史系;

李文婷,3年來一直專注于備戰高考,但相比周子其,最終也「隻」上了首經貿;

陳楚喬,則「離經叛道」,探索出了自己未來的方向,一直朝着影視創作的夢想前進。

三個人的過程和結果,看起來似乎不那麼盡如人意。

家長很失望:3年不卷,孩子泯然衆人;

學生也失望:如果注定要卷,前兩年給我們光輝燦爛的青春有什麼意義呢?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3

評論區很多人給出了答案。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4

就像留言裡說的:

看似是高成本的對賭,但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試錯成本越來愈高的成人時代,因為和現實碰撞或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帶來的「代價」。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5

「媽媽把我送進了清華,

也親手讓我被清華開除」

那麼,代價又是什麼呢?

清華大學某老師,跟我講過一件讓人痛心疾首的事:

他有個學生,兩次考上清華,兩次因為打遊戲挂科被勸退。

第三次再考,還是考上了,但因為「不具備自我管理能力」而被清華拒之門外。

怎麼回事?

原來,這個男孩的「自我管理能力」,早就被媽媽外包了。

媽媽辭職在家,全職輔導,嚴格規劃到每一分鐘,甚至孩子回家後幾分鐘洗手、幾分鐘吃飯,都算得清清楚楚。

而等進入大學,别人該上課就上課,該考試就考試,該遊戲就遊戲。

可這個男孩,卻開始把有限的時間,通通投入無限的遊戲裡,報複性地狂玩,直至挂科勸退。

在家長看來:

考個好初中,便能考個好高中;考個好高中,便能考個好大學;考個好大學,就能好個好工作;有個好工作,就能有一個順遂的人生。

然而,在如今這個日益不确定的「烏卡時代」,

隻有一點是确定的:能過得好的,都是有自我發展能力的人。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6

正如教育家懷特海所說:

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應該是自我發展。

人們在18歲的時候表現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8歲以後他們會怎麼發展。

我有一位導師,30出頭就創辦了自己的培訓機構,學員遍布全國,還翻譯過很多心理學著作,是國外很多心理學大咖來中國授課時的「禦用翻譯」。

誰能想到,這樣一位在心理學界風光無限的人物,大學竟隻是一所市屬雙非。

畢業後,她在公務員父母的勸說下考了公,又辭了職。

直到發現自己對哲學、心理學感興趣,她開始拼命自學,人生也有了方向。

在蒸蒸日上的事業中,她是優秀的講師,學員都愛聽她講課;

也是英語堪比母語的譯者,很多大咖都指名讓她翻譯。

但她最終的夢想,卻是「成為一個哲學家」,于是又考到清華去學哲學。

而這一切,都在她小時候那句「别逼我變成高考的奴隸」中,就顯出了端倪。

我的導師在讀書期間,視成績為無物,下了課就看電影、旅遊、讀課外書……正是在生活本身中,她習得了自我發展的能力,也擁有了更加長遠的未來。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7

教育的本質,

是教會你去體驗各種經曆

所以你看,一旦脫離生活,教育就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懷特海認為:

教育隻有一個主題,那就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本身。

我曾跟一位荷蘭的教育家學過遊戲引導。

在荷蘭,小學階段基本是遊戲式教學。

我印象最深的,是模拟超市:

孩子們在去「超市」「購物」前,要給「超市老闆」打電話預約,去了要排隊(禮儀教育),看中「商品」,還要和「老闆」讨價還價(溝通能力),最後成交,「顧客」給 「老闆」錢,「老闆」給顧客找零,還要用到數學和心算。

1900年至今,荷蘭的基礎教育,都在實踐中、生活中、遊戲中進行。

而「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已經淘汰了100多年。

為什麼?

因為這種模式,有2個假設:

  1. 學生自己學不會,必須要老師講了才會;
  2. 所有學生的理解和進度幾乎相同。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疫情期間上網課,有一天我的孩子說:

媽,我不想上網課,我隻做作業,然後上傳,可以嗎?

我說:你自己決定

結果她不一會兒就決定:英語我不會做,還是上網課吧!

我看了她的語數外作業,基本全對。

尊重差異,讓孩子帶着解決問題的目标去學習,正是以荷蘭、芬蘭(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為代表的北歐教育,成為全球公認最好的基礎教育的原因。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8

既然學習是「主動的」,未來的生活也在掌控之中。

某未來訓練營創始人,就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創辦了一個教育「烏托邦」。

在他們公司的年會上,我看到過8歲徒步百公裡的孩子,她告訴我:

走到崩潰,崩潰完了繼續走。

另一個初中女生,當面駁斥某亞洲執行總裁,有理有節又堅定。

還有一個姑娘,她第一次來到「特種兵訓練營」時,站在10米高空止步不前,但在同伴的鼓勵和教練的示範下,她用勇氣克服了膽怯。

尋找食物時,她又用小刀削出彈弓,打下樹上的果子。媽媽問她為什麼不射小鳥、不掏鳥蛋,她說:

這樣太殘忍了,我們要愛護自然。

你瞧,鮮活真實的生命教育,就這樣發生在與自然的互動中、與隊員的合作中、與自我的對話中

所以這位創始人說:

經曆即教育,教育的本質,是在經曆中塑造人。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9

寫在最後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

我當然知道「體驗教育」優于 「應試教育」,但現實條件不允許啊!

的确,荷蘭才幾個人?人家進入現代社會多少年了?

當然不能奢求我們做到一蹴而就的改變。

但至少,可以做一點點探索、嘗試和平衡。

就算戴着鐐铐,也試着先學會跳舞。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10

就像十一學校,雖然是高分才能進,也要拼高考,卻依然給提供了探索的空間,努力實現「分數」和 「成長」的兩全。

即使沒有條件把孩子送進十一中學,如果每周能留出一天,允許TA去自我探索,日積月累,改變也會自然發生。

退一萬步來講,即使不談生命體驗,是從最功利的角度來講,也是時候改變教育方式了。

未來的教育面對的是價值多元化的「市場」,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個性化、創造能力強的人才。

就像最近爆火的17歲上海團長,疫情期間,一邊上着高三中網課,一邊把600多人的柴米油鹽安排得妥妥當當。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11

17歲團長蔡晗嘯自述

而流水線上的「螺絲釘」,正在被日益淘汰。

那麼,不願當螺絲釘的你我,到底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真實生長》的最後,三位主人公早已走出象牙塔,進入真實的生活:

周子其,似乎一直沒有擺脫迷茫,一直在迷茫與糾結中徘徊着前行,「逐漸發現自己是一個普通人」。

但是他說:

就算活得很平凡,很卑微,但是還是要有一些所謂的Great aspiration(壯志),更高的追求是一定要存在的。

見證了周子其的成長的李茂老師評價:

他的公共關懷沒有丢,就不是「普通人」。

陳楚喬,在十一探索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直在朝夢想努力并小有成就。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12

在李茂眼中,陳楚喬是十一希望培養出的那種學生:

找到内心的熱愛,也還在堅持自己的熱愛;關心這個世界,有把根紮進土裡的力量。

李文婷,則在「選過法語、激光建模、軟件開發」後,「知道了自己喜歡什麼,适合什麼」,然後「開開心心讀完了本科,又考取了對外經貿的研究生」,最後「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心滿意足地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被學校開除母親(被媽媽送進清華後)13

正如周子其所言:

他們都是普通人,但他們是「珍貴的普通人」,是生長出了自我、有獨立意識、擁有内驅力,卻也在挫敗中不斷修正自身位置的普通人。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

李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

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

我們都很光榮。

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珍貴的普通人」。

世界和我愛着你。

參考文獻

1.《第一批經曆「素質教育」的孩子怎麼樣了?》 《人物》2022-04-10

- The End -

(本文原創首發于《壹心理》6月24日)

- The End -

————————————————————

作者簡介: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講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兩家戒除網瘾機構的導師,創作過多篇10萬 文章,《壹心理》簽約作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