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上海話一詞多音

上海話一詞多音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4 17:16:11

上海話一詞多音?近日“夜光杯”刊文介紹筆劃極其繁複的“爨”字,讓人知道了此字的來龍去脈,讀來蠻有味道,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上海話一詞多音?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上海話一詞多音(上海方言中的古字古音)1

上海話一詞多音

近日“夜光杯”刊文介紹筆劃極其繁複的“爨”字,讓人知道了此字的來龍去脈,讀來蠻有味道。

其實,上海方言中也有“爨”字,滬語讀音為“催”。把飯再燒成粥,在今上海市區,被稱作“泡飯”或“飯泡粥”,可在上海西南原松江府方言中一直是稱“爨粥”“飯爨粥”的,關鍵動詞詞義全不同。“爨”是燒火做飯,是燒、煮之意,“爨粥”“飯爨粥”就是将幹飯加水後再煮成粥,詞義非常清楚、明了。而“泡”是浸,把幹飯泡、浸在水裡,不含“燒、煮”的成分。從技術層面上講,它是不會變成粥的,哪怕泡的是熱水,泡的時間再長也沒有用。“爨粥”“飯爨粥”所以要比“泡飯”“飯泡粥”準确得多,完全依仗于這個特色動詞:“爨”。

“爨”字筆畫太多,寫法、讀音都不易被人記住。但表示這個義項的“爨”字在兩千多年前的《孟子》裡已使用,曆史夠久遠的了,它在《廣雅》中的釋義是“爨,炊也”。盡管鬥轉星移,歲月流逝,但它在原松江府方言中的讀音、詞義仍同兩千多年前記錄的完全一樣,且至今仍默默而又頑強地生存着,這也表明,“爨”字基因優異并流傳有序。《上海西南方言詞典》《莘莊方言》等專著中都收有“爨”“爨粥”等詞條。

從網上搜索得知,在今陝西關中方言中也保留此字,但不是燒、煮之意,而是用來形容與炒、烘焙後有關的食物香味,如“爨香爨香”。“爨”字例子表明,真正的方言保留在農村。由于方言有農耕社會的大背景,加上村民世代居住、外來人口極少等原因,在農村,方言從讀音到詞語等都保存得較好。

不久前,上海電視台為對安徽六安的“六”應讀liu還是讀lu請專家作了解釋,并指出地名中不同于普通話的讀音都是保留至今的古音,要加以呵護。其實,帶有古音的地名上海也有。浦東有條河流,曆史上的記載一直是“王家浜”,五六十歲以上的原住民都知道這個“王”不讀wáng,而讀yáng,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古音。宋初徐铉校定《說文解字》時,為“王”添加的反切是雨方切,亦即yáng,就是說,這個讀音流傳至今至少有一千多年了。帶yáng音的地名上海農村還有很多。隻因不知是古音,又寫不出同音字替代,王家浜早被人改為“姚家浜”了,帶yáng音的不少村莊也在城市化進程中陸續拆光了,知道這個讀音的人将會越來越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