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今天和一個寶媽視頻聊天,她抱着寶寶站在自己大腿上,旁邊爸爸逗寶寶,刷手機給寶寶看。一歲左右的小寶寶很興奮,看到手機裡的狗狗貓貓目不轉睛,聽到一些非常魔性的背景音樂,還會跟着手舞足蹈,非常可愛。媽媽看到寶寶有節奏的雙腿和胳膊,也欣慰的不得了。
看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很多寶媽都見過自家寶寶跟着音樂手舞足蹈的樣子,但也僅僅是覺得好玩兒,覺得孩子有音樂天賦,其實這是寶寶音樂敏感期比較重要的一個标志,抓住這個敏感期,不僅能開發孩子的音樂天賦,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
跟着音樂手舞足蹈,其實涉及到的不僅是音樂敏感期,還有聽覺敏感期,包括語言敏感期。
音樂敏感期:
孩子的音樂敏感期在1-5歲之間,是螺旋發展的,時間跨度較大,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了聽覺的發展;
美國音樂教育之父戈登教授認為,在孩子 3 個月大的時候,音樂智能就形成了,在 9 歲後步入穩定。
在1歲左右開始體現對音樂的感知,像上文提到的跟着音樂的節奏手舞足蹈、扭動,就是一種表現;到了4歲時,會發展到真正意義的敏感期,很多寶媽可以在這個時期開始讓孩子練樂器,對音樂比較敏感的孩子,說明确實在音樂上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和表現能力。
聽覺敏感期:
寶寶的聽覺敏感期從出生就開始了,一直會持續到兩歲,期間寶寶對聲響都會有反應,比如一搖搖鈴寶寶就尋找聲音的源頭看過來,4個月左右能分清主講人的聲音,對不同材質的音色也會很感興趣。
在寶寶聽覺敏感期中,我們需要提供不同的音色來幫助孩子發育聽覺敏感度,不同的音色可以帶給孩子不同的感受,長期下來,孩子的聽覺音域就會更寬,等孩子長大以後,就更容易聽到他想要聽到的内容,對音樂的敏感度也會更高。
除此之外,0-6歲也是寶寶的語言發育敏感期,而學習語言第一步就是聽。
總之,抓住孩子的聽覺、音樂、語言三個敏感期,有一個工具可以很好地做到同時滿足,那就是兒歌。
可以用來做音樂啟蒙的歌曲、音樂有很多,但并非都适合孩子。比如強烈重金屬等風格的音樂,可能玩兒搖滾的人很喜歡,但是對孩子來說相對比較混亂;另外内容不适合的音樂例如暗黑風格、歌詞露骨的音樂也會影響到孩子;還有廣場舞等口水音樂,也不适合孩子。以前經常看到有的孩子跟着奶奶跳廣場舞跳的起勁的視頻,播放量很高,大家看個稀奇,但确實有中違和感,這些歌曲中很多在音樂上大同小異,審美性差,歌詞也有很多類似“老婆最大老公第二”等口水歌,不适合讓孩子經常聽。
适合孩子的音樂,需要符合孩子的童真美好,難度不高但水準不敵,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兒歌包含了音樂和語言兩種,而且内容适合孩子,可以提高孩子的認知,是非常好的教學材料。我們小時候跟着爸媽,沒有那麼多的早教機構,也沒有那麼多的玩具種類,但是都學過幾首兒歌幾首古詩,而很多兒歌到現在也依舊經典。
兒歌并不難找,在網上搜一下就能出來很多,不過具體如何讓孩子聽,也需要進行一番考量。
首先,歌曲的選擇。
網上可以收到很多兒歌,有老的有新的,有長的有短的,好的兒歌首先音律和諧,我們可以看是否押韻,讀起來是否郎朗上口,編的是否巧妙,寓意好不好。
挑兒歌既要看歌詞也要看旋律,寶媽們雖然不一定能從專業角度分析這首曲子是不是好,但自己能聽出來好不好聽,選擇音律和諧的給孩子,另外要根據孩子之前的進程,挑選不同種類的音樂,保證豐富性,維持孩子的興趣,也給孩子更多的感受。
其次,聽歌的安排。
聽兒歌不同于每周一節課這樣的專業培訓,兒歌更像是一種生活中融入的小點綴,在開心的時候哼唱,在寶寶睡覺之前輕哼,都可以帶給孩子美好的感受。
而一首新的兒歌學習過程則是有目的的講授和訓練,一句一句唱給孩子聽,然後讓孩子跟着學唱,或者集中這幾天讓孩子多聽某一首歌,能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
另外還有一個建議,如果把中文的兒歌換成外文的兒歌,則還有另外的好處。
那就是讓孩子接觸其他語言的環境,并且掌握單詞,積少成多,為孩子的語言學習提供啟蒙和基礎。
而且同中國一樣,各國都有自己經典的兒歌,比如英語中的《鈴兒響叮當》、《雪絨花》,韓語中的《三隻小熊》等等,也都非常好聽,學習這些還能給孩子新鮮感。
讓孩子聽外文兒歌,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浸潤式的環境,培養語感,簡單的認識幾個單詞,漸漸地,孩子可能就會通過這個切口掌握更多的詞彙,逐漸學會生日快樂、信念快樂、聖誕快樂的意思,并把他們聯系起來,成為孩子以後學習語言的抓手。
适宜的音樂能有效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的發展,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形象思維能力,音樂聽覺能力、良好個性品質等等,而且音樂包含的節奏、節拍、唱歌、旋律等方面的要素,也在潛移默化的給孩子打下音樂素養基礎,還能增加幼兒的詞彙量,沒事的時候教孩子幾首兒歌,孩子們聚在一起的時候會整齊的哼唱,也是他這一代孩子的回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