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我們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一生幸福,但千萬不要一味地隻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視了提升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真正的幸福是不寄托于外物,不依賴他人,是發自内心的一種感恩。
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很難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TA們得到越多,反而越“饑餓”。
那麼,如何培養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呢?聽聽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幼稚園園長張燕怎麼說。
本期園長:張燕
将近16年幼教行業從業經驗,長沙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幼稚園園長,長沙市學前教育協會兼職教研員,全國優秀民辦幼兒園園長,長沙市雨花區第五屆政協常委、長沙市雨花區第六屆(本屆)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委員學前教育工作室委員。
給孩子勞動的機會
開展勞動教育極其重要,它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而且還會讓孩子通過勞動懂得感恩。
讓孩子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勞動活動中,既能讓孩子掌握生活中必備的生存技能,也可以從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更能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勞,從而懂得感恩。
▲孩子們在諾貝爾搖籃(少年)兒童農場開展勞動,體驗耕作、采摘,深刻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将“謝謝”賦予實際的意義
很多學齡前的孩子,說“謝謝”就像是“鹦鹉學語”,他們其實并不一定真正明白這個詞的意思,隻是父母要求說了就重複一遍。
因此,要培養一個感恩的孩子,從小就需要在日常點滴小事中幫助孩子去理解“謝謝”背後的實際意義,而不是把“謝謝”流于形式。
過節更該教孩子“感恩”
每到各種節日時,父母都想着給孩子買玩具買衣服,親戚間走動也是送孩子玩具。這樣的行為反而讓節日變味了,讓孩子覺得隻要過節,我就是“收禮物”的,一旦這變成理所當然的,那自然就會不滿足。
讓孩子參與到送禮物的過程中,讓她知道節日不隻是意味着有禮物拿,更是意味着去表達感謝和感恩。
比如國慶節、勞動節等節目都是給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好契機,能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由關愛個人擴展到關愛集體、關愛社會。
▲諾貝爾搖籃一直重視“感恩”教育,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别人、幫助别人。
平時有節制地滿足
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好很多了,我們每個父母都是力所能及地想要給孩子最好的。
很多時候,我們帶孩子出行,本來沒有購物計劃的,但因為孩子看到了某件玩具想要,于是就買下來了。
一次兩次以後,我們就發現,我們似乎被孩子“操縱”了。
他們想要的東西,即使一開始我們不同意,但最後隻要他們一哭一鬧,我們就買了。
這樣無節制地滿足孩子,會傳遞給孩子一個錯誤的印象:隻要我想要的都能得到。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容易珍惜;不容易珍惜的孩子,自然就不懂得感恩。
給孩子樹立榜樣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帶來深遠影響。身教的力量遠遠大于言教。孩子看到父母孝敬長輩、尊老愛幼,與親戚朋友的關系融洽,他也會用這種方式和态度來對待其他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善用榜樣的力量,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才會倍加珍惜。
▲諾貝爾搖籃開展“感恩精神的雕像 人生的榜樣”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感恩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懂得感恩,就是懂愛。孩子會用平和的心态,發現世界的真善美,不驕不躁,感激别人給予的幫助,感知無窮無盡的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