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海拔1200米,青山為障,加上柳杉林和茂盛竹林的遮掩,這個小山村成為“世外桃源”,這便是入選第三批四川最美古鎮古村落的蘆山縣雙石鎮圍塔村。不僅村名特别,景觀更奇,村落就在大漏鬥中。
圍塔村風光 李依凡 攝
古村風貌天然雕飾
驅車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向青山深處挺進。茶園中,采茶人正忙碌着。
掩映于繁枝密葉下的村莊,像一幅立體的畫卷,顯現在眼前。
一面面寫滿歲月痕迹的黃褐色泥牆,一片片青黑色的屋瓦,袅袅的炊煙,長滿青苔的石階……走進村莊,不覺讓人心情頓時舒暢起來。
圍塔村地貌整體是一個“耳朵形”礫岩漏鬥,經地質學家考察,這裡是世界上唯一有人居住的漏鬥。漏鬥内溪流交錯,農戶依山傍水而居,漏鬥内還有溶洞、倒流水、七十二峰等自然奇觀,有茶園、竹海等觀光農業和休閑避暑民居等旅遊資源可供開發。
受山體、河流等自然因素限制,圍塔村的建築群呈帶狀分布,山中有村,村中帶綠,空間層次結構較為清晰,形成獨特格局。
漫步在圍塔村,放眼望去,隻見屋舍星布,漸緩的山坡間分布着山溪、梯田、茶園、林地,雞鳴犬吠,生機勃勃。
馬文俊是圍塔村黨支部副書記。他說,圍塔村的森林覆蓋率超過80%,其中有一棵麻柳樹,樹齡至少在一百年以上,需五人合抱,被視作當地的标志。
圍塔村“藏”在深山密林裡,成片的柳杉、竹林起到了很好的遮掩作用,當地人在此繁衍生息,過着幸福安逸的生活。
“我們這裡有山有水,空氣又好,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住得踏實又舒心。”八旬老人馬定蘭感慨地說,人老了,房子也越來越老,但卻越住越有感情。
曆史悠久民風淳樸
位于村頭的馬家大院,雖已曆經百年風雨,但這裡木結構為主的院落、石塊築起的圍牆,以及惟妙惟肖的頂梁麒麟木雕等精美内飾,保存仍十分完好。站在宅内,能感受到整體建築的恢宏氣勢。
這裡的居民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民風淳樸,生活儉樸,鄰裡和睦相處,互相幫助。
據當地殘存的清代道光年間碑刻文字記載,湖北孝感楊氏移居到此,落居圍塔一地,世代生息繁衍。
村民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汗水,打造美麗家園,建設有特色的川西民居,多是磚木結構的建築,房屋冬暖夏涼、幹爽宜居,整個村莊建築風格統一。這裡一年四季竹木常青,鳥語花香,氣候宜人。
“圍塔村内至今尚保存有不少古代石刻,最著名的當屬大獅灣組獅子山上的一對大石獅。這對大石獅就在原地雕刻,其中一隻已完工,造勢雄偉生動,另一隻不知何故半途而廢。另外,建于1902年的吳永誠墓和建于1919年的馬彥瓊墓,均含有很高的美學與史學價值,是研究圍塔曆史的重要依據。”馬文俊說。
如今的圍塔村,可謂是一個青山掩映之下、神奇漏鬥之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村落,是一個集觀光、休閑、避暑、探險旅遊于一體的“世外桃源”。
山間卧獅
探索發展綠色産業
沿着綿延起伏的山路盤旋而上,成片茶園如綠屏般映入眼簾,一株株茶樹吐露新芽,這是大自然最深情的饋贈,也是這座古村落振興的“法寶”。
原來,圍塔村與優質茶葉産地馬牛山、射箭坪緊鄰,其海拔、氣候、土壤等條件完全相同,是良好的有機茶種植基地。
随着年輕一代漸漸走出村莊,以嶄新形式傳承茶文化,這座古村落也在思考着生态發展的新路徑。
目前,圍塔村茶葉合作社已發展種植戶近200戶,茶葉種植面積1500餘畝,其中投産近1000畝。所有茶葉均在村上新成立的清醇茶廠指導下,按有機茶種植的要求進行種植和生産。如今,這個小村莊集體經濟正依托茶産業速度增長,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幸福感挂在臉上。
近年來,圍塔村始終堅持“規劃先行、統籌指導,整體保護、兼顧發展,活态傳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導、村民參與”的原則,充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探索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一方面高起點規劃,着力提高村莊的規劃和布局水平,結合圍塔村實際,形成以觀光農業,生态農業為主、旅遊産業帶動的多業發展的産業格局,通過深度挖掘圍塔村的人文、生态、旅遊資源潛力,進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提升村風文明,着力發展旅遊和觀光農業及林下養殖業,将圍塔建設成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光休閑避暑村。另外,以風貌塑造為着力點進行環境治理,提高民居設計水平,打造為具有川西民居特色和羌寨風味的風貌示範片。說起未來的規劃,馬文俊信心滿滿,在他的眼中,圍塔村的美麗轉變,還在繼續進行。
“我們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苦幹實幹加巧幹,把圍塔村打造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新村。”馬文俊說。
目前,圍塔村茶葉種植面積達1500餘畝
轉載自西康周末
記者:石雨川
來源: 四川雅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