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你是如何看待音樂藝術

你是如何看待音樂藝術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4 04:18:31

生活中沒有音樂,正如生活中沒有酒,沒有茶,沒有咖啡,沒有鮮花、綠草、藍天,甚至沒有陽光。

但音樂欣賞絕不是要從音樂中聽出特定的文字含義,而是去體驗「在語言停住的地方,開始了音樂」的意向感動。

中央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周海宏教授,從「音樂怎麼聽」「藝術有什麼用」兩個角度,撥開了音樂欣賞的迷霧。

● ● ●

你是如何看待音樂藝術(音樂何需懂藝術有何用)1

周海宏

中央音樂學院原副院長

人類文明由兩股力量推動,一股是科學,一股是藝術。科學征服世界,藝術美化世界。沒有科學,人類是軟弱無力的,但是沒有藝術,人類是可怕的。

1

音樂怎麼聽?

音樂美學原理一:音樂審美的本質特征——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情緒的藝術

VS

音樂欣賞錯誤之一:以樂曲解說為核心的音樂欣賞教學讓人産生了「聽不懂」的審美誤區

一曲終了,難解曲中意。這是很多人欣賞音樂的感受。聽不懂是因為欣賞水平差嗎?其實不然。因為音樂沒有視覺性和語義性,所以不能直接傳達視覺形象和思想概念,這是音樂美學的核心原理。

藝術欣賞有三大基本元素:視覺、聽覺和語言。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美術是視覺的藝術,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在音樂中找形象、場景、思想、哲理,其實是在用文學和美術的方式欣賞音樂,用視覺、語言的方式來解說聽覺感受,這是音樂欣賞的誤區。正是因為這個誤區,才造成了音樂欣賞的障礙。

懂得了上述音樂美學最重要的原理之後,聽不懂,那才說明我懂音樂。

你是如何看待音樂藝術(音樂何需懂藝術有何用)2

音樂美學原理二:音樂表現的特征——以聯覺為中間環節

VS

音樂欣賞錯誤之二:音樂理解引導與樂曲解說,偏離了音樂審美表現的規律

音樂為什麼能讓人浮想聯翩?那是因為人有聯覺。

所謂聯覺,是指一種感覺引起其他感覺的心理現象。聯覺是人類共有的情感。比如「深」是指空間的高度,「沉」是指物體的重量,當拿這兩個字來形容聽覺時,這個詞本身就是聯覺的産物。

聯覺是人與生俱來、本能的感覺反應。有聯覺這個心理反應機制為中介,才使得音樂這一聲音的藝術,在欣賞過程中讓我們産生形象、場景、情緒、情感、哲思等聽覺之外的感受,讓我們調動聯覺去「聽懂」音樂。

其實,音樂就是通過聯覺來表現。作曲家憑借着聯覺來選擇和組織聲音,去表現他想表現的内容,而聽衆也在同樣的心理反應機制下,在音效中感受到了作曲家的表現意圖。

從作品的角度看,一部作品的感受取決于持續而穩定的聯覺對應關系。如果對應得好,人人都能聽得出來,而聽不出來,往往是作品的問題。

從聽衆角度來看,敏感的聯覺、豐富的聯想是理解音樂的前提。聯覺是本能的一部分,關鍵是要調動自己的聯覺去「聽懂」音樂。

由于音樂是通過聯覺來表現的,這就導緻了凡是和音樂沒有明确聯覺對應關系的,無論是具體之物還是抽象的概念,音樂都表現不了。

你是如何看待音樂藝術(音樂何需懂藝術有何用)3

音樂美學原理三:音樂理解的特征——多解性與不确定性

VS

音樂欣賞錯誤之三:「标準答案」的要求,限制了聽衆的審美想象

音樂本質的特征、音樂表現的特征和音樂理解的特征,是音樂美學的三個核心原理。

音樂心理學告訴我們,聲音隻有五種屬性能夠引起人們寬泛的聯覺反應:音高、音強、速度與節奏、發音速度、緊張度。

音樂内容的「多解性」是由聯覺機制決定的。而音樂作品的「意義」要經過「三度創作」才能完成:作曲家、演奏家和聽衆。

單是不同的演奏家就會對同一首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而到了聽衆一側,各人更是有各人的聯覺,喚起不同的聯想。

這些都說明,寬泛的聯覺反應必然導緻音樂理解過程中的主觀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因而沒有客觀标準可言。所以,音樂是一門自由的藝術,欣賞音樂不需要文化教育,不需要閱曆,隻需要本能。

音樂的基本審美需要、反應和理解都是人本能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可以在音樂中體驗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想像投射到音樂中去。

小結一下:

  • 第一,音樂何需懂。我們沒有必要用文學和美術的方式來解說音樂。音樂是純聽覺的美,要去感受音樂中無可名狀、難以言傳的微妙情緒體驗,這就是音樂欣賞中最重要的方式。
  • 第二,音樂理解沒有标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像投射到音樂當中去。
  • 第三,如果你啥感覺都沒有,不是你沒有音樂細胞,而是作品有問題。

2

藝術有什麼用?

  • 藝術讓人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政府提出要讓人民有三感: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什麼有人物質生活水平改善以後,幸福卻沒有如期而至?顯然,從獲得感到幸福感,中間還需要有體驗幸福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藝術賦予的。

一個人的品性若想趨于完善,不僅要擁有獲得幸福條件的素質,還要擁有體驗幸福感受的素質。

人類的思維方式分為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理性思維讓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生活充滿了力量,代表領域是科學;感性思維讓我們體驗世界、判斷美醜,讓生活充滿了詩意,代表領域是藝術。人類的左右大腦就是按這些功能進行劃分的。

如果我們不對一個人從小進行感性素質的培養,缺失了右腦的訓練,他就無法發展出感受幸福的能力。感性素質低的人常常對良辰美景視而不見,對天籁之音充耳不聞。

人類内心世界的感受是那麼細膩和微妙,它需要藝術來表現,音樂就是最擅長表現人類内心這一難以言傳情緒體驗的藝術。

你是如何看待音樂藝術(音樂何需懂藝術有何用)4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樂之邦」。中國古代文人必備四種才藝——琴棋書畫,以琴(音樂)來打頭。古人用「聲色犬馬」形容生活奢華,聲(歌舞)亦是榜首。西周時期發展充實的「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中,禮和樂位居「大藝」之列。中國古代對音樂的重視可見一斑。

音樂的作用在疫情期間亦是有所體現。當企業家遭遇了停工停産的困難時,音樂就是最佳的精神減壓法。

欣賞音樂之時,可以全身心地專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與當下的煩惱隔離,這一體驗過程如同時下流行的正念練習。所謂正念,其實就是最大限度地屏蔽負面影響,專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

  • 藝術教育要從孩子抓起

人的感性素質,培養的關鍵期在童年,審美偏好、習慣和标準都在童年形成觀念。學校應該是最具美感的地方,孩子們所接觸的東西一定得經過審美的檢驗。

在藝術之美中培養起來的人會擁有良好的感性素質,哪怕今後遇到各種負面影響,也能在高雅的文化藝術生活中将其排解掉,這就是藝術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意義。

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充分接受美育教育,培養他們對高品位精神生活的追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關乎社會的安全感和個人的安全感。社會綜合治理不能隻是依照條條框框的剛性治理,還要從藝術角度進行柔性治理,涵養人們美的意識和行為。

如今患有抑郁症的人越來越多,很多患者并非身處生存困境的人,他們在結束自己生命之時,腦子裡往往隻有一個念頭,就是覺得生活缺少意義感,而「意義是被需要的價值」。

人的意義感存在于三個層面:

  • 第一,被社會需要。有一份工作,體現自我的價值。
  • 第二,被家庭需要。我的存在就是家庭完滿的一個前提。
  • 第三,被自己需要。我有生活目标,有價值取向,不依賴别人的評價。

這三條中隻要擁有一條,就能夠成為維系生命的一個重要安全鎖。但是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往往要求孩子把時間用在「有用的事」上,也就是有利于社會生存競争的技能,而不是告訴孩子,這世上還有很多比戰勝他人更美好的東西。

這樣的教育缺乏了感性素質的培養。孩子們赢在了分數的起跑線,但輸在了人生的終點站。藝術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可以培養孩子多元價值取向,學校應該為孩子搭建一個藝術減壓的精神港灣。

  • 「感性素質」提升管理水平

有些音樂聽完後,你的感受會很糟糕。難聽的音樂,就像工程師交付了産品,一眼看上去就是低質而拙劣的,但如果工程師不以為醜,他的領導、外部的經銷商也都不以為醜,産品就會流到消費者手中。

這說明我們的身邊普遍存在着感性素質低、感覺麻木、感性品質要求不足的問題。

品質可以拆解為「品」和「質」,分别闡述的是實用和審美。不做這個細分不足以讓企業家意識到,産品品質的提升,不僅僅是使用功能的提升,還是審美體驗的提升。

為什麼有的水杯能賣高價,有的隻能便宜處置?奢侈品和日用品在功能上沒有區别,但分水嶺就在感性體驗上,那是一種美的收獲。蘋果公司的核心競争力就是感性品質,「把技術變成藝術,讓産品成為作品」,這使得蘋果公司受到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睐。

在企業中,我們也常常發現這樣的事例,感性素質低的員工工位上一片狼藉,還常常出質量事故,而感性素質高的員工會把工位、車床整理得幹幹淨淨,也很少出事。

如果企業家的下屬感性素質低,企業家提出的美的要求,他們往往不明白、不理解,甚至會反感,雙方在價值觀上常常不能達成一緻。所以選人時不能隻看單一的技能或是成本,還要從深層分析一個人的感性素養。

我把中國企業家按核心競争力劃分為三代。

  • 第一代是勇氣型。改革開放率先下海的那批人,隻要敢幹就能掙錢,屬「勇者為王」。
  • 第二代是知識型。他們成長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受過良好的教育,以「知識 勇氣」成為「智者為王」的一代。
  • 第三代是藝術型。這一代企業家以喬布斯為代表,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感性素質和審美要求,他們将引領時代的未來。核心競争力是「藝術 知識 勇氣」,屬「雅者為王」。

中國在全球化和産業轉型升級的大潮中,需要的是第三代感性素質和理性素質均衡發展的企業家。

你是如何看待音樂藝術(音樂何需懂藝術有何用)5

我認為,「企業家」這個稱謂也不是所有創辦企業的人都能享有。商界人士分為兩種,一種人什麼賺錢做什麼,我稱之為「做買賣的」;另一種人不僅創造财富,還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以此為标準,那些哪怕買賣做得再大的人,也是配不上「企業家」這個稱号的。

同樣的道理也适用于城市管理者。美有兩個特征:一個叫有序,一個叫豐富。感性素質高的人會反複追問項目對環境的影響,感性素質低的人隻會問什麼賺錢快。

如果官員沒有接受過審美教育,感性素質低,他在追求城市的整齊劃一時,往往搞得城市毫無生氣,有序但不豐富。感性素質低的人,工作越努力,産生的破壞作用就越大。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完成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目标,下一個目标應該是美起來。在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的是「感性文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