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七十而從心所欲的而是什麼意思

七十而從心所欲的而是什麼意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5 21:25:39

七十而從心所欲的而是什麼意思(七十而從心所欲)1

談到自由的話題,在中國社會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必須兼顧到一個問題,就是社會的秩序。簡而言之,自由必須符合社會秩序的要求,才是真自由。儒家在這方面有着深刻的認識,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主流觀點認為,

“一個人的自由是表現在與人共同生活的群體裡,遠離人群,而自稱自由,或者說能夠得到一種内在的精神自由,在儒家觀念裡,這種自由是虛幻不實的。”

意思就是人不能夠脫離社會群體,單個的人無論如何是要和其他人打交道的。這就面臨着一個人與其他人或者群體的交往問題。按照儒家的觀點來說,假使一個人與社會其他人的關系弄的很僵,按照農村老話講,就是活成“絕戶”了,我想這個人一定不會有真的自由。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話應該斷成兩截來看,“從心所欲”當然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由,不過大關鍵處卻是“不逾矩”,我以為,“不逾矩”至少包含了人要遵守社會的規矩。隻有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到如魚得水的地步,這個人才是真真正正的自由了。

如何才能如魚得水,按照孔孟之道來說,就是要抓住兩點,一是“本心”,二是“仁”,“本心”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是人善良的初心,“仁”是一種道德的标準,所謂“仁者愛人”,按照儒家的說法,“仁”的标準的落實,是需要個體不斷的進行道德實踐,這就是儒家傳統的“踐仁”。

概而言之,人不斷的通過道德實踐,在一件件事上自我磨砺,不斷的鍛煉自己的善良之心,讓本心如水般汩汩流出,讓自己的人格不斷的完善,這就是儒家所謂的“修身”。

七十而從心所欲的而是什麼意思(七十而從心所欲)2

既然要在事上磨練自己的“本心”,不免就要和人打交道,”自然而然的就涉及到社會秩序的問題。按照孔孟的觀點,

“仁”與“本心”顯然是人在生活世界裡意識表現與行為的共同根源。

一個人如果能夠很好的“修身”,能夠很自然的讓自己的善良之心汩汩流出的話。他當然在人際交往之中就會“仁者愛人”。就會自覺不自覺的用“仁愛”之心去關照幫助别人。人都有這樣一種能力,就是很容易觀察到别人身上的“善”與“公理”的行為。投桃報李,你微笑面對别人,别人必然回報微笑,“投桃報李”也是人之常情。通過不斷的修身,不斷的提高個人的道德水準,讓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斷的去影響他人,影響團體,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秩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根據孔孟之道進行合理推演,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所謂自由是,人對價值的辨認,信守人成其為人的價值以及信守價值的意願跟能力的配合。”

人成其為人的價值,一般認為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人一旦在群體中信奉并努力實踐這個價值,群體就會和諧,社會秩序就會變得穩固,人就是自由的。

西方存在主義認為“他人即地獄。”儒家也不回避人與人之間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沖突。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自發地對他人産生偏見,有時會引發不同目的的攻擊行為,甚至導緻雙方的沖突。但孔孟之道很強調道德的感召力,孔孟号召他們的信徒面對這種矛盾沖突的時候要“三省吾身”,不斷的進行道德反省,從而調和乃至消滅沖突。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儒家肯定自由是人存在的終極價值,但這種自由不是西方一般意義上的在不同價值觀的進行選擇的強調個體的自由。而是強調人對“仁”與“本心”的價值觀的堅守,并調和個體自由和社會秩序之間的矛盾,用“仁”與“本心”的和諧價值觀去影響改造秩序,從而實現個人乃至全社會的自由。

七十而從心所欲的而是什麼意思(七十而從心所欲)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