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書吧藏書豐富

書吧藏書豐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5 23:56:53

書吧藏書豐富?提到圖書館,大衆心中對其定位多為一處藏書空間而今,公共圖書館正試圖創造一個“書式生活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書吧藏書豐富?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書吧藏書豐富(從藏書空間到書式生活圈)1

書吧藏書豐富

提到圖書館,大衆心中對其定位多為一處藏書空間。而今,公共圖書館正試圖創造一個“書式生活圈”。

圖書館發展曆程如何?有哪些特點?圖書館将向何處去?山東省圖書館副館長周玉山,主要學術專長為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地方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及古典文獻研究,主持山東省圖書館信息網絡應用研究、山東省公共電子閱覽室運行管理系統研究等。近日,他在大衆講壇以“公共圖書館的曆史、現狀與未來”為主題,解答以上疑問,分享對圖書館學研究的感悟。

從重藏不重用,到藏用兼重

周玉山介紹說,圖書館的英文是library,它來源于拉丁語,含義就是藏書的地方。中文的圖書館一詞是19世紀末從日本傳過來的,中國最早使用“圖書館”稱呼的是1904年建成的湖北省圖書館和湖南省圖書館。

藏書是圖書館最根本的特征,有了藏書,它才叫圖書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國家圖書館的曆史可謂源遠流長。我國自古就有藏書傳統,幾千年來,中國都是傳統的農耕社會,農耕社會有一個理念,就是耕讀傳家、詩書繼世。正是這種藏書文化,把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留住了。

中國古代的藏書體系比較完整,有官府藏書、私人藏書、書院藏書、寺觀藏書。官府藏書從夏朝就開始了,老子曾是周“守藏室之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的館長。

私人藏書以範氏天一閣為代表。天一閣藏書樓位于浙江省甯波市,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它占地26000平方米,現藏古籍達30餘萬卷,其中善本8萬餘卷。天一閣所藏的文獻十分豐富、珍貴,山東好多失傳的地方志都可以在天一閣藏書樓裡找到。

中國藏書樓,包括中國古代的藏書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重藏輕用,秘不示人。藏主把藏書看作是個人或者家族的私有财産,不輕易給别人閱讀,而且這些藏書是要傳給後代的。官府藏書也是這樣,比如清代的天祿琳琅、唐代的集賢殿書院、宋代的崇文院,都是官府藏書,隻有皇帝及一些官員才可以閱讀。

周玉山解釋“天一閣”的由來時說:“古代人認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書籍最怕的是火,有天一閣的保護,可以保證圖書傳諸久遠。天一閣藏書樓的布局和開間也非常講究。樓為兩層,第二層樓是一個書庫,下邊分割成六個開間,就是六個閱覽區。這也對應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理念。”

天一閣對藏書的管理保護特别嚴謹,它有一個制度:“煙酒切忌登樓,代不分書,書不出閣,外姓人不得入閣,女性不能入閣。”違反者将受到嚴厲處罰。天一閣藏書樓的設計突出了對藏書的保護。有假山、有水,不光是為了好看,還為了防火。

周玉山分析說,中國古代藏書樓的藏書文化有利也有弊:利就是把大量的古代文獻給保護、傳承了下來;弊就是隻重藏不重用,傳播文化的作用不夠大。

近代公共圖書館的理念是從歐美國家興起的。歐美的一些資本主義較發達的國家,經曆了文化啟蒙運動以後,人們認為圖書不光是用來藏的,還要服務于社會。1753年,英國成立了大英圖書館。1800年前後,美國的一些城市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公共圖書館。1850年,英國國會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案》。

19世紀末,西學東漸,公共圖書館的理念逐漸傳入中國,引起了中國知識階層的反思和覺醒,也意識到了傳統的藏書樓已不能滿足時代需要,書不能隻藏,還要發揮它的作用。

晚清時,以政府推動為主、社會人士興辦為輔,多地掀起了一股興辦公共圖書館的熱潮。

圖書館的當代新潮流

周玉山分析說,我國的公共圖書館從20世紀初誕生以來,到現在為止,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的圖書館是以藏書為中心,藏閱并重;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逐漸過渡到了用計算機來管理,提高了管理和服務的效率;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逐漸過渡到數字時代,在這一階段,注重了數字資源的建設、搜集和服務功能。

由封閉到開放,由藏書和服務分離到藏閱一體化,由傳統功能到多功能,由小開間的分割到大開間的恢宏,由外形刻闆到典雅……這些變化,在圖書館的建築空間設計和布局上,體現出諸多當代新潮流。

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武漢市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有共同的外觀特征,前有閱覽服務區,後有獨立的藏書樓,前低後高,像一把帶靠背的椅子,這也代表了前期公共圖書館的理念,即藏閱分離。

而在建造上海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時,與前面這幾個圖書館相比,就産生了一些新變化:不再單獨設藏書樓,整個樓就是一個大的閱覽服務空間,閱覽空間很寬敞,采光很好。

最近幾年,我們國家建成了很多現代化圖書館。2017年10月建成的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最大的看點是它的内部設計,很有科幻感和未來感,是國内知名的網紅圖書館。中間的球體是一個禮堂,環繞于空間四周的書架,從地闆開始一層層向上形成台階和座席,并蔓延至天花闆,形成一層層蜿蜒波動的等高線。讀者通過象征書山的階梯上去,像一條魚一樣,暢遊在書海當中。

近年來,我國當代公共圖書館的建築和空間設計,更加突出了城市文化地标的理念;圖書館的功能也走向多樣化和綜合性,包括閱覽、休閑、講座、展覽、數字多媒體服務、藝術欣賞、文化創意、互動交流,以及生活服務的空間,實現了讀書學習和文化休閑的有機統一,凸顯出圖書館作為城市文化客廳、第三空間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當代圖書館打破了以往圖書館房間與房間、書庫與書庫之間用牆體分割開的傳統做法,内部的空間布局更加靈活。建築的采光、隔熱設計,保證了建築更加綠色、節能、環保,樓宇控制也實現了智能化。

圖書館從讀者需求出發,溫暖讀者心靈,所以頗受讀者青睐。據統計,到2018年年底,我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共3176家,藏書量達到10.37億冊,其中包括電子圖書10.26億冊。2018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借出圖書5.91億冊次,到圖書館借書的人達8.2億人次,全年共辦理了7784萬個借書證。

周玉山也特别提示,公衆更高層次的需求對公共圖書行業提出新要求,應當注重的一些方面是:要加強圖書館數字化服務,由讀書走向讀屏;圖書館還要承擔社會文化活動中心的職能,成為城市文化客廳;推動全民閱讀,開展閱讀指導與閱讀推廣;圖書館更加注重行業協作和社會化合作;圖書館要實現管理和服務的便利化、智能化。

營造城市第三空間

周玉山分析了當下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發展趨勢。首先,圖書的借閱服務産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圖書借閱方式實現了從手工借閱到借助計算機自動化技術實現開放式自助借閱的轉變,藏書、借書、閱覽實現一體化。

最近幾年,圖書館逐漸實現了免押金辦證和信用借閱,通過信用來約束讀者,有效管理。總分館制、通借通還成為圖書館行業發展的新趨勢。館和館之間橫向打通,圖書資源共享。比如濟南市圖書館的讀者也可以到山東省圖書館借書,通借通還,一證通用。

“圖書館 書店”模式也開始流行。有些讀者需要看最新的書,但圖書館沒有,那麼可以到書店去,直接通過書店和圖書館之間的對接,把這本書免費拿回家看,看完以後,還到圖書館就行了。

借閱業務逐漸實現智能化,包括智能書庫刷臉、刷指紋等,這是借閱服務從傳統到未來的趨勢。

随着數字化服務和互動體驗的興起,數字閱讀成為新的閱讀方式。這對圖書館傳統服務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數字資源的服務和共享是圖書館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近些年來,如何最大限度提升館藏文獻的利用率,提升服務效能,是圖書館一直面臨的問題。一個新的發展趨勢是針對特定群體、特定需求,将特定内容的主題資源集中,建立主題圖書館(館中館),開展專業化、精準化、有針對性的服務。

主題特色服務一般分兩個層面:一是分讀者群體;二是分專題。某一部分讀者有共同的愛好,那麼可以根據圖書的内容,設立專題圖書館。除圖書閱覽外,還開展一些講座、論壇,互動、交流,實現服務内容的立體化、品牌化。比如,臨沂圖書館的沂蒙紅色文獻圖書館,陳列和展覽相結合;日照圖書館的報紙創刊号專題館,搜集了很多報紙的創刊号。

當下,講座和展覽已成為當代圖書館必備的服務功能,各個圖書館舉辦的講座和展覽,更注重文化的品位和内涵,突出文化特色。另外,随着社會信息化的推進,采用直播和網絡發布的方式擴大受衆面,實現線上線下結合是未來講座展覽的發展方向。

随着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圖書館界逐漸認識到:閱讀并不是圖書館讀者的唯一需求,圖書館的魅力就在于提供除閱讀和求知之外的文化休閑。場所和空間是公共圖書館的寶貴資源,空間與環境服務逐漸成為公共圖書館館舍建設的新理念,營造城市第三空間、打造城市文化大客廳是現代圖書館追求的一個方向。

以芬蘭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為例。這個圖書館建築面積隻有1.7萬平方米,真正提供圖書借閱的空間隻有4500平方米,藏書隻有10萬冊。2018年建成開放,開館三個月,到館讀者突破90萬人次。是什麼對讀者有這麼大的吸引力?

周玉山分析稱,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它提供了除閱讀之外更多樣的文化體驗交流活動。它甚至是一個社交活動場所、生活體驗的空間。裡面還有餐館、咖啡館,在裡邊可以學做衣服、做飯,除了提供圖書、菜譜,還提供做飯的竈具。讀者可以在裡邊玩樂器,可以發呆。它對所有的人都一律平等,不管是流浪漢還是難民。

“現代社會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光是求知、閱讀,還有社交、休閑、娛樂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圖書館在提供閱讀空間之餘,還要更多地滿足公衆多樣化的文化休閑需求,這也昭示了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周玉山總結說。

作者:盧昱

來源: 大衆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