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陽下鄉記》劇照陳 曦/圖
“一棵大槐樹,記住鄉愁,記住村魂。一個好幹部,積聚能量,凝聚人心。”3月6日、7日,由山東省青島演藝集團出品、青島市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該劇聚焦精準扶貧,塑造了下鄉扶貧的“第一書記”馬向陽這一人物形象。來源于人民生活的藝術創作,再加上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讓這台戲兩年三度進北京演出,收獲不俗反響。
《馬向陽下鄉記》講述了農科院助理研究員馬向陽下鄉擔任“第一書記”扶貧濟困的感人故事。該劇取材于現實生活,有着濃郁的山東風格、青島印記,也是一個個“第一書記”扶貧故事的縮影。中國歌劇研究會首席顧問羊鳴表示,這部歌劇的許多對白、情節會讓現實中的“第一書記”感同身受,是一部思想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的作品。中央歌劇院副院長、歌唱家幺紅3月6日晚在觀看《馬向陽下鄉記》後說:“文藝工作者要承擔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讴歌新時代的使命。現實題材不好寫,民族歌劇的創作更是難上加難。《馬向陽下鄉記》的音樂與歌詞結合得自然流暢、劇情扣人心弦、人物的塑造非常生動,具有山東地方特色,讓我看到了山東人樸實的性格,是一部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劇目。”
業界專家對《馬向陽下鄉記》的精準扶貧内涵給予了肯定。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喬佩娟表示:“把現代農村的衆生相拿到舞台上反映精準扶貧這一主題,很不容易。沒想到導演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風格對了。”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指出:“當下現實題材的民族歌劇就是要表現曆史性變革新階段的成就,要為這個階段的新人物立傳,馬向陽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文藝精品不僅要在高水平舞台上發光,還要演進群衆心裡。作為一部現實題材作品,該劇内容風趣幽默,唱詞既有濃濃的詩情畫意,又充滿鄉村泥土的芳香。北京觀衆李英看完戲後評價:“這個劇編得不錯,故事接地氣,既有感人的内容,也有幽默的形式。唱腔上既有美聲、戲曲元素,也有合唱,多種音樂形式融合在一起但不突兀。作為主旋律題材,這種不拘一格的形式容易讓人接受。”
2017年10月,青島市文化扶貧巡演啟動儀式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藏南鎮藏馬山扶貧示範點舉行,《馬向陽下鄉記》在露天廣場開始了第一場扶貧演出。“醜角兒”梁會計的插科打诨、四個“嚼舌根”農村大嫂的言談舉止、馬向陽唱詞中蘊含着的村民脫貧緻富的心聲不僅讓不懂歌劇的觀衆聽懂了,而且還意會了。青島市歌舞劇院院長張樂群介紹,《馬向陽下鄉記》已經在平度市崔家集鎮等地演出多場,惠及群衆上萬人。通過在田間地頭的演出,劇組的每一位演員對演繹扶貧故事也有了更為精準的把握。
自2017年首演以來,《馬向陽下鄉記》作為原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在第三屆中國歌劇節、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台藝術作品展演等舞台亮相,該劇還入選2019年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參評劇目。《馬向陽下鄉記》總導演黃定山表示,這部戲的主題是以人民為中心,《馬向陽下鄉記》不僅在大舞台演出,也在基層為村民演出,就是要實現在演出中不斷打磨,追求精品。
“主創人員的這種堅持,是用我們的民族歌劇來表達人民的心聲——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以‘第一書記’為主題的重大題材創作中,《馬向陽下鄉記》走出了一條讓百姓喜歡的道路。這部戲已3次在北京演出,相信還會有第四次、第五次。”黃定山說。(黨雲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