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生活有些人說話,總能說到你的心裡去,讓你覺得特别舒服,特别受用,我相信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人。
你可能會對這種人産生一種感覺:這個人好懂我,再發展一下,幾乎都快要成為我的知音了。
但是根據《論語》的說法,這樣的人,多半屬于“巧言令色”者,也就是以花言巧語,讨好的表情,谄媚的态度,來赢得别人的好感,借以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
說白了就是,這種人,面子上和裡子上,不一樣,面子上和顔悅色,善解人意,心裡面其實是另一番打算。
當然我們不排除有的人的确有素質、有禮貌,善于傾聽,我們跟這種人交往,人家是發自内心尊重你,聆聽你的談話,這種人我們是真的喜歡與他交往,這種人當然也不是巧言令色者,而是真正的謙謙君子,這一點我們要跟不好的人區分開。
真正有素質的人,與巧言令色者,二者的區别是什麼?
前者是真心實意、有真情實感的人,後者是虛情假意、因某種目的刻意讨好别人的人。當然有些善于巧言令色的人,他也不見得每一次對你的微笑,都是有目的的,因為他應該養成了一種習慣,大多數情況下,他也是沒有具體的目的,但是這種人,總得來說,還是謹慎交往為好,說不定某一次,他就又開始利用你了。
按照最基本、最大衆化的道理來看,一個人隻要具有禮貌、具有一定的素養,懂得尊重别人,保持一種寬容的心态,以這樣的姿态與人交往,都能赢得别人的認可,也可以被大家認為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好人”。而如果一個人過分讨好你,不可思議地關照你,懂你,這就顯得與最基本的認知背離了,也就是說,沒有人可以無緣無故地懂你,但是過于懂你的人,不是你的知音,而是一個虛假的欺騙者。保持這樣一種基本的認知,在當下社會,特别是在網絡環境下,顯得十分必要。
我曾經呆過的一個公司裡,就有這樣一個人,他總能把各種各種的情況,各種各樣的事情,都解釋地恰如其分,渾然天成,讓老闆聽了之後非常地舒服,光舒服還不夠,還很贊賞這個員工的負責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
比如有一次,老闆交給他的任務,老闆問有沒有完成,如果是我,我基本上都是小心地=小聲地回複老闆:還沒有做完呢,我盡量快一些等等,這是我的思路,也是一般的“老實人”的思路。你知道他會怎麼回答嗎?他說:老闆,我發現按之前的辦法做,不夠完美,我在探索新的辦法,可以把質量做得更精緻一些,要做就必須要做好,不然草率地做出來,還不如不做。
他的這種回答,每每赢得老闆的理解和肯定,其實我作為旁邊的聽者,知道這隻是一種說辭而已,第一,為自己的速度慢,找了一個合理的借口,第二,這個借口不僅是合理的,還是可以赢得誇贊的,第三,間接地突顯了做得快的人的為了進度而不追求精益求精的“粗糙”。
然而私底下,他不斷地跑領導的辦公室,拐彎抹角地說我的工作哪裡做得不到位什麼的,等于是打小報告,但是見了我,表面上的方便話、客氣話,一說一個溜,顯得那麼地關心同事、溫暖友愛。
又有一次,周末了,我跟他在網上聊,我問他在幹什麼,他說在加班趕一個什麼工作上的東西,然後我就開玩笑地說了一句,我說你也太拼了吧,好不容易周末了,還不給自己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周末不放松何時放松呢?這工作的事,有那麼急嗎?
你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嗎?他竟然把這個話,把我跟他的對話,截個圖,發到了公司群裡面去了,群裡老闆當然是在裡面的,發到群裡後,我私信問他,你怎麼回事?他的解釋是什麼?他說發錯了,不好意思啊,我說發錯了,那你發對了準備發給誰呢?他就在那裡糊弄敷衍了我幾句,具體的話我現在也忘記了。
你想一下,這段對話,老闆看了什麼感覺,其他員工看了什麼感覺?兩個員工,一個周末在加班,一個在放松,然後放松的那個,還嘲笑加班的那個不懂的休息,不懂得消遣一下,兩個人的敬業精神和“覺悟”,高下立見啊,你說我要是想在群裡解釋解釋,怎麼解釋?沒辦法解釋。
這種人,他會在經意或不經意間,精心收集你的“素材”,然後找個機會,給你來一個“揭露”,讓你有口難辯,怎麼說也說不清。
經過這件事,使我對巧言令色這個詞,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同時我也很“理解”這種人,因為人的性格,人格,基本上就是天生的,他生而就是那樣,他的生理基礎和生物基礎,決定了他就是那樣,他就屬于那種人,這個世界是歌大千世界,是個無奇不有的世界,所以我理解這種人,理解這種人的存在。
每次我一想到這個員工,總能聯系到唐代的一個曆史人物李林甫,我一下子想到,這兩個屬于一類人,人真的是分類的。李林甫為了排擠他的同事李适之,就想了一個辦法。一天,李林甫對李适之說:華山那個地方,聽說有黃金可以開采,技術人員基本上已經探明了,這個消息是可以确定的,如果這個地方的黃金被開采出來,那國家的收入,就可以大大增加呀,隻可惜皇上暫時還不知道這個事情,我也在尋思找個時間給他說說呢,或者你去說說也可以呀,反正讓皇上知道就好。
李适之是個老實人啊,他信了,然後也想為皇上帶去一個好消息,想為國家增加收入,就給皇上彙報了,估計是單獨彙報的,因為李适之彙報完之後,唐玄宗又把李林甫找來,一起商量這事,問他的看法,這也能看出,李林甫在唐玄宗跟前,是多麼地受器重、多麼地相信他。
可是你能想到此時的李林甫是怎麼說的嗎?他的另一套說辭,你聽了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說陛下,華山那邊可以開采黃金,這個消息我其實早就知道了,但是華山是帝王風水的關聯之地,那邊一動的話,會對皇家不利的,就因為這樣,所以我才一直很猶豫,要不要把那邊可以開采黃金這個消息,告訴您呢,我覺得吧,如果有人建議開采,一定是心裡面不懷好意。
唐玄宗聽完李林甫的話後,第一,十分感動,李愛卿想問題太全面太周到了,特别關心我們,這是真愛,是真正的忠,第二,更加地親近和相信李林甫,第三,逐漸疏遠了李适之,因為跟李林甫一比,李适之的“品格”、忠誠度,考慮問題的角度,周全度,太低了。
大家看了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我之前的這個同事,與李林甫的做事風格,就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所以我每每會将這個連個人聯系起來思考。要說收獲,就是這件事,加深了我對曆史人物的認知。曆史與現實,往往可以生動地互照,曆史,從未遠離。
我用了較長的篇幅,結合自己的經曆,就是想說明白一個道理,巧言令色者,多半心機很重,表裡不一,人與人交往,真誠、禮貌、尊重、大度,就可以了,就是最可貴的品質了,不要相信過于巧言令色的人,我們自己也不要成為那樣的人,因為那樣的人,内心不純正,外表上也顯得太油膩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