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
21歲,他在山東濟南拉起一支兩千人的隊伍,與另一支義軍并肩作戰,就這樣為人熟知,闖入了南宋的政壇和詞壇;
他一生力主抗金,想有一番作為,先後進獻過《美芹十論》和《九議》,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卻于壯年解甲歸田——
他,就是辛棄疾。
他滿懷壯志而來,力圖恢複國家統一,卻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大好河山失陷于金人之手;
面對宋王朝的屈辱求和政策,即使他有滿腔愛國熱情,有運籌帷幄的軍事才能,也有沖鋒陷陣的作戰能力,卻一再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壓,最終被彈劾落職,退隐江西帶湖;
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在閑居帶湖期間,他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閑适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上片寫農村生活景象: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
茅檐、小溪、青草,這都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就顯得格外清新優美。
這應是一個七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屋,緊靠着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是誰家的老翁、老婦?
翁媪(ǎo),老翁、老婦。吳音,吳地的方言。寫這首詞的地點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媪留在家裡,他們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娓娓地叙着家常,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這一幅悠閑自得的畫面,是那麼和諧、溫暖、惬意。
下片寫小孩子各有分工: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裡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着剛摘下的蓮蓬。
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亡(wú)賴,這裡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連小孩子也要幹點力所能及的活兒,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
大兒子擔負着溪東豆地裡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隻能做點輔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三兒子還不懂世事,隻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瞧,他正趴在溪邊剝蓮蓬吃呢!
翁媪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就這樣簡簡單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樸素安适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即使居于茅檐之下,白發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孩子們,仍能悠然自得其樂,這是農村生活和平甯靜、又有生機情趣的一面。同時詞人用了側筆反襯手法,看着這安甯祥和、恬靜閑适的村居生活,辛棄疾還想表達什麼呢,留給我們去想象補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