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90歲高齡時,仍舊耳聰目明,體格健壯。雖然老伴去世多年,但兒孫孝順,自己又有退休金,生活安逸,衣食無憂,張大爺平時就養養花,練練字,溜溜彎,日子過得挺滋潤的。
大孫子是張大爺帶大的,爺孫倆感情特别好,孫子對張大爺也極為孝順,張大爺随叫随到。
孫子總是按時給爺爺體檢,因為張大爺最近睡眠差些,孫子便帶爺爺做了頭部核磁共振,結果是腦動脈硬化,醫生建議住院,活活血。于是張大爺便在醫院住下,每天輸5瓶液體,大概需要八個多小時。半月後,張大爺出院,覺得身體沒勁兒,精神也大不如前,1一個月後的一天晚上,突然心梗離世。
孝敬出來的悲劇——都是核磁惹的禍
張大爺的孫子哭得死去活來,張大爺身體那麼棒,怎麼說走就走了呢?
其實張大爺的不幸離世因為兩個錯誤,第一,張大爺90歲了,腦動脈用了90年肯定要有退化啊,有點硬化再正常不過,這就如同開了9年的車,各個零部件肯定會老化,你不能說是壞了吧;第二,90歲的人,一天輸5瓶液,5瓶全部進了血管,把身體的新陳代謝完全打亂了,心髒的壓力倍增,分明是一種自我摧殘。就是把5瓶水喝了能受得了嗎?何況是藥液。再者,動脈硬化了,輸液有什麼用呢?又何況是90歲的老人動脈硬化。
原本為了孝敬爺爺,讓爺爺健康長壽,卻不想卻成了爺爺的催命鬼,實在可悲,可歎!
以張大爺的不幸離世為例證,咱們談一下現在的影像學檢查。
本來影像檢查是為醫生服務的,幫助醫生診斷疾病。但是現在完全颠倒了,影像檢查成了主體,醫生不看病人診斷,而是看片子診斷。患者去看病,中醫應該“望聞問切”,西醫應該“視觸叩聽”,可是這一切現在都省略了,簡單問上幾句便開出檢查單,再拿着影像醫師的檢查報告下診斷,直接開始治療。由此,一系列的悲劇便開始上演。
孝敬出來的悲劇——都是核磁惹的禍
因為影像是死的,而病人是活的,病是變化的,影像學根本不能如實反映疾病的具體情況。
首先是年齡因素,年齡增各個器官都會有老化,比如動脈有些硬化和狹窄,椎間盤會有突出、椎管會有狹窄、骨質會有增生、壓縮性骨折等一系列情況,大多都是正常退變,如果不分青紅皂白都當成病,那世界上還有正常人嗎?有些醫生告訴病人,你這主動脈堵了70%啦,患者一聽堵這麼多,吓得要死。其實堵70%往往沒有症狀,但是會給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會催生出其它疾病。人的椎間盤40歲以後也會有或多或少的突出,如果都當成了病,都做了手術,不知道多少人會白挨一刀。
其次是具體病情與影像學檢查的不符。比如說頭暈,做腦CT發現動脈硬化,便認為是此造成腦供血不足引起。但是,腦供血不足也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當椎動脈供血不足時,也會有頭暈症狀。二者是有區别的,頸椎病引起的頭暈與頸部姿勢有關,有時是一過性的,而腦血管病引起的頭暈是持續性的。如果隻看片子,誤診誤治就不可避免。腰疼也是如此,有的老年人腰疼做核磁,發現是腰椎壓縮性骨折,需要手術治療。其實可能是腰扭傷了、受涼了或者勞累造成,不一定跟壓縮性骨折有關,壓縮性骨折早已存在,可腰疼是剛發生的,二者沒有必然聯系,如果沒有問診和體征檢查,根本無法判斷。
最後,檢查出的異常并不
孝敬出來的悲劇——都是核磁惹的禍
能都稱之為病。影像學檢查的飛速發展,使我們能看到原來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肺結節用胸片體檢就很難發現,但是做CT就一目了然。所以越來越多的異常被檢查出來,比如甲狀腺結節、肺部結節、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腦垂體瘤等。這些異常,大多是很安全的,不會産生惡變,但是如果不跟患者講清楚,就會成為沉重的心理鋼制,導緻免疫力下降,滅迹的幾率就增大不少,而判斷這些異常是否會惡變,除了分析異常的形态外,要結合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性格等綜合判斷。
無論何時,我們都是給人看病,就要堅持以人為本,而不能讓影像學檢查牽着人的鼻子走,過度檢查和過于相信檢查都是極端思想的體現,把人當成了死的機器,而不是當成活的人,這樣的醫療太冰冷無情,也與醫療的仁慈背道而馳。
所以,我在大聲呼籲不要過度檢查和過于相信檢查的同時,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學些健康知識,增強自己的判斷力,以免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