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子文獻研究綜述

孟子文獻研究綜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30 09:12:09

儒學文獻——孟子的師承與思想

孟子文獻研究綜述(儒學文獻孟子的師承與思想)1

一、儒家文化的繼承人——孟子

  孟子是繼孔子以後最重要的儒學大師。他全面繼承、捍衛和發展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正是由于他曆史上的功績,才使得中國儒學如此的完美和豐厚,赢得“孔孟之道”之譽,它以其宏偉無盡、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供曆代王朝治國安邦,使世道中興;育知識分子、仁人志士成為國家棟梁、功成名就;賜百姓耕讀持家,處世友善,安康吉祥。

  然而孟子思想來自何源呢?孟子在《孟子·公孫醜上》中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他在《孟子·離婁下》中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意為,我沒有趕上當孔子的學生,我是私地裡向别人學取孔子之道的。

  然孔子之道是承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文化之精華,“述而不作”,孟子謂之曰“集大成也者”。這說明孟子的“私淑”、弘揚和發展,是對中華文化又一次的承繼和總結,蓋為中華文化之集優,至而荟萃者也。他說的私淑的“諸人”是何人也?人們共知的是,子思是孔子的孫子,他的老師是曾子,曾子的老師是孔子。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轲,鄒人也,受業于子思之門人。”世人謂之“思孟學派”,故唐代大文豪、哲學家韓愈稱孟子為儒家學說的“道統嫡傳”,“獨孟轲氏之傳得其宗”,“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據夏傳才《孟子講座》中統計的數字,《孟子》一書引以言論和事迹最多的是曾子,達22次;子思者,16次。可以看出,曾子、子思對孟子的影響之深、之大。此史迹和師承可以“孔子——曾子——子思(門人)——孟子”之系構成孟子成才、為師乃至成為亞聖的德智之源流。這源流又直通“前三代”、商周、春秋、至聖孔子。豈不又一次曆史上的“集大成也者”?故孟子之師承是中華先秦文化的宏偉構架,是中華傳統文化之重要基軸,是中華國粹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子師承紐帶的聖藤,将永葆中華傳統文化的長青和繁榮。

二、 世界偉人——孟子

  孟氏始祖孟子,名轲,字一說子輿,一說子車。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權威辭書《簡明不列颠百科全書》(美國編纂出版)對孟子有詳細介紹。美國天文學博士、理學碩士、法學碩士麥克·哈特所著《人類百位名人排座次》一書,收入“對人類曆史進程有影響”的100位名人,其中中國8位,孟子居其一。麥克·哈特說,我“敬佩孟子,因為他提出了關心老人、殘疾人和減輕稅收的建議。”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約在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四月初二生于鄒城東北125公裡凫村,娶妻田氏,生子仲子,卒後葬于凫村孟林,享年84歲。其父孟激,在孟子三歲時辭世,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追封為“鄒國公”;其母仉氏(公元前?——前317年),以“三遷其居”、“斷機教子”等流芳後世。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被追封為“鄒國宣獻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又加封為“端範宣獻夫人”(即做母親的典範)。

  孟子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之門人。他十分景仰孔子的學問,很為自己不能直接受教于孔子感到遺憾。他說:“自生民以來,未有勝于孔子也”(《孟子·公孫醜下》)。“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我是私下裡向别人學習來的)”(《孟子·離婁下》) 。他景仰孔子、學習孔子,繼承并發展儒家思想,終于成為儒家第二代宗師。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在政治上,他主張“仁政”,“以德服人”,強調“民貴君輕”、“法先王”。他說:“民為貴,社稷(國家政權,有說指土谷神。)次之,君為輕。”(《孟子·離婁下》)就是說,人民的地位與作用比君主重要,國家政權(土谷神)為次。他進一步解釋說“得乎丘民(民衆)為天子”(《孟子·盡心下》)。“君有大過則谏,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他針對有人說“武王伐纣”是“臣弑君”,反駁道:“誅一夫纣也”。也就是說,得到民衆擁護才可以成為天子,否則對“獨夫殘賊”民衆可以把他推翻。公元前315年齊國攻打燕國,大獲全勝,齊宣王問孟子該不該吞并燕國。孟子回答說:“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不要)取。”(《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認為,一國之君不僅應考慮本國人民利益,而且應該考慮敵國人民利益。這是相當徹底的民本理論。

  在經濟上,他主張“制民之産”,就是要規定老百姓有一定的财産。他說:“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滕文公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般人必須有固定财産才能有正常的道德意識,如果沒有一定的生産資料(主要是土地)作為穩定的經濟來源,就不會有正常的道德意識,就會違法亂紀,無所不為。等百姓犯了罪再去懲罰他們,那就簡直是在陷害人民了。對于“制民之産”如何規定,他提出:“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上》)。

  在倫理道德上,他提出仁、義、禮、智,主張“尚義輕利”。《孟子·梁恵王上》記載,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的第一句話就是:“你不遠千裡而來,一定有利于我的國家吧?”孟子聽了十分反感,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他解釋說,如果君王說“何以利吾國”,大夫說“何以利吾家”,老百姓說“何以利吾身”,上上下下相互追逐私利,那麼國家就很危險了。不僅義利沖突時要尚義輕利,即使生命與道德發生矛盾時,也應“舍生取義”。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他強調人要存心養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以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上》)。他說:如果正确的在我,“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醜上》)。

  在哲學思想上,他相信“天意”的決定作用。他的學生問他“堯以天下與(授予)舜,有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是“天與之”(《孟子·萬章上》)。他要求人們按“天命”行事。不過,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孟子的“天命說”說成是唯心主義。他在回答舜的天子之位是“天與之”之後,接着引用《尚書》中的話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的眼睛是天的眼睛,百姓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這就是說,“天意”來自民意,民意就是“天意”。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而由于孟子的繼承和發展,才形成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體系——孔孟之道。孟子的性善之稱,王霸之辯,知言養氣之論,皆發孔子所未談,述六經所不載。更重要的是,其發展還主要表現在:第一、他的民本思想更為深刻。他提出的“民貴君輕”學說,是古代哲學民主性的精華。這一論述,當時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極為可貴。第二、他的人格标準更為崇高。他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準則,影響了一代代民族英雄和進步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起了非常重大的積極作用。第三、他對人生價值的看法更為明确。他提出“人人有貴于己者”的學說,斷然肯定:“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就是說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這個價值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這一觀點是對統治階級把勞動者看成奴隸的譴責和批判。第四、他對生産生活更為重視。指出:“民事(農業生産)不可緩”,“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下》);主張“省刑罰、薄賦斂”,減輕稅收,“制民之産”,“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達到“黎民不饑不寒”等。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張岱年先生認為,所有這些都是孟子超越前人,影響後世,至今仍具有進步意義的特殊貢獻。

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孟子從青年時期開始周遊列國,據傳聲勢很大,他遊說魏王、齊王時,“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他先後到過鄒、任、齊、魯、宋、滕、魏等20多個國家,許多君王對他的主張洗耳恭聽,齊國曾任他為客卿數年,梁惠王對他也非常尊重。但是,因為當時的“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代伐為賢”,而他“乃述唐(堯)、虞(舜)、三代(夏、商、周)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所以從未受到任何一個國君的重用。公元前312年(59歲),他返回故鄉專做教育,并與門人萬章、公孫醜等著書立說。著有《孟子》11篇,今存7篇。晚年在教學活動中他得到很大慰藉。他說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孟子是孟氏的始祖,更是華人的榮耀。他的思想,對于推進人類文明,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社會,都起到重大作用,産生了深遠影響。宋元豐七年(1085年),神宗追封孟子為“鄒國公”;元至順元年(1330年),文宗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1531年),世宗加封孟子為“亞聖孟子”。麥克·哈特說:孟子是“中國被列為僅次于孔子地位的‘亞聖’。”他不僅是中國的偉人,而且是世界的偉人,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為世界思想寶庫做出了傑出貢獻。

摘錄于《孟子千秋》

作者:孟傳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